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片长安月,清光两地盈。
悬知千里客,不尽故乡情。
窗竹写秋影,村砧捣夜声。
空闺愁不寐,自语对灯檠。
白话文翻译:
一轮明月挂在长安的天空,清辉洒满两地。
想必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心中对故乡的思念是无尽的。
窗外的竹影在秋夜中摇曳,村庄的砧声在夜里响起。
空荡的闺房里,我愁闷得无法入睡,独自对着灯下自言自语。
注释:
- 长安:古都名,今西安。
- 清光:清澈的月光。
- 千里客:指远在他乡的游子。
- 故乡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窗竹:窗外的竹子。
- 村砧:乡村中敲打衣物的声音,象征着乡村生活。
- 空闺:指空荡荡的闺房,寓意孤独。
- 灯檠:灯具,古代用于照明的器物。
典故解析:
本诗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长安月”与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月亮意象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在特定时空中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若蕙,清代女诗人,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及思乡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夜,诗人身处他乡,感受到浓厚的思乡情绪和孤独,借助月光和周围环境抒发内心的感受。
诗歌鉴赏:
《秋夜寄外》是一首抒情诗,作品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孤独的情感。首句“一片长安月”便引入了诗人的视角,月亮作为古代文人常用的意象,象征着思念与团圆。紧接着的“清光两地盈”则传达出虽然月光普照,但身在异乡的游子却难以享受这种宁静的美好。第二联“悬知千里客,不尽故乡情”更是直接表露了诗人的情感:无论身在何处,对故乡的思念永远无法消除。
在后两联中,诗人通过“窗竹写秋影”和“村砧捣夜声”生动描绘了秋夜的景象。窗外的竹影和村庄的砧声构成了一幅温馨而又略显忧伤的画面,渲染出秋夜的宁静与诗人的孤独感。最后一句“空闺愁不寐,自语对灯檠”将情感推向高潮,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一人在空荡的闺房中,愁苦得无法入眠,借助灯光自言自语,显示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故乡的执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片长安月:引入长安的月亮,象征思乡之情。
- 清光两地盈:月光照亮了两地,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独感。
- 悬知千里客:表达远方游子的心情,暗示思念的无尽。
- 不尽故乡情:说明即使千里之隔,故乡的情感依然深厚。
- 窗竹写秋影:窗外的竹影象征秋天的宁静与美丽。
- 村砧捣夜声:乡村的生活声,增添了乡愁的氛围。
- 空闺愁不寐:夜深人静,诗人因思乡而无法入眠。
- 自语对灯檠:独自一人在灯下自言自语,表现出孤独与愁苦。
修辞手法:
- 意象:月亮、竹影、砧声等意象构建了诗的整体氛围。
- 对仗:如“千里客”和“故乡情”,展现了诗词的音韵美。
- 拟人:窗竹似乎在“写秋影”,生动传达了秋天的情境。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孤独感,体现了人们在异乡的情感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着繁华与故乡。
- 月亮:象征思念与团圆。
- 竹影:表现秋天的宁静。
- 砧声:乡村生活的象征,增添思乡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安”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北京
- B. 西安
- C. 南京
-
诗人因为什么原因而无法入眠?
- A. 因为太兴奋
- B. 因为思乡
- C. 因为太疲倦
-
“村砧捣夜声”中的“砧”指的是什么?
- A. 刀
- B. 砧板
- C. 砧子
答案:
- B. 西安
- B. 因为思乡
- C. 砧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Du Fu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为直接。
- 《月夜忆舍弟》:则是对亲人的思念,情感上更为温暖。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解析》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