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荐福寺
千山底里著楼台,
半夜松风万岳哀。
晓起巡檐看题壁,
雨声一片隔林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秘的寺庙环境,山峦重叠中耸立着楼台。夜深人静时,松风在万山中悲鸣。清晨起床后,我在屋檐下巡游,看到墙上的题字,雨声如潮水般从林间传来。
注释
- 著:生长、建立。这里指寺庙在山中建立起来。
- 楼台:指寺庙的建筑,多为高耸之处。
- 松风:松树间的风声,具有一种凄凉的意象。
- 万岳:形容山多而高,形成一种壮阔的景象。
- 巡檐:指在屋檐下游览。
- 题壁:在墙壁上题写诗文或题字。
- 雨声一片:形容雨声如潮水般汹涌而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尤其以写景见长,常常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创作背景
《题荐福寺》写于杨万里游览荐福寺时,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寺庙清幽环境的赞美。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们常在游览中寄情山水,寻求心灵的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荐福寺周围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第一联“千山底里著楼台”以“千山”开篇,既展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观,又为后文的情感铺垫。诗人置身于高耸的楼台之间,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第二联“半夜松风万岳哀”则通过“松风”这一意象,引出一种凄凉之感,似乎在诉说山中孤寂的故事。第三联“晓起巡檐看题壁”描绘了清晨的宁静,诗人从梦中醒来,巡游于寺庙之间,展现了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最后一句“雨声一片隔林来”,则通过雨声与林间的隔绝,营造出一种深邃而神秘的氛围,使整首诗在平静中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中意象的运用非常巧妙,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外在环境的美丽,也反映了内心的情感变化。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写法,体现了宋代诗人的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山底里著楼台:诗人在山的底部看到寺庙的楼台,表达了寺庙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
- 半夜松风万岳哀:夜深人静,松树间的风声仿佛在为万山哀叹,增添了一种悲凉的气息。
- 晓起巡檐看题壁:清晨起床后,诗人在屋檐下徘徊,目光落在墙壁上题写的字句,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得的态度。
- 雨声一片隔林来:雨声如潮水般传来,隔着树林,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声音与宁静的气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松风比作悲鸣,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千山底里”和“半夜松风”,形成了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荐福寺自然环境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表达了一种隐逸的情怀和对世俗喧嚣的逃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楼台:象征着人类的文化和精神寄托。
- 松风:象征着孤独与凄凉,传达出一种内心的感伤。
- 雨声:象征着自然的声音,带有时空的交错感。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楼台的存在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与融合,而松风和雨声则反映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既有孤独,也有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千山底里”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 A. 城市
- B. 山脉
- C. 河流
- D. 平原
-
诗人半夜听到的声音是什么?
- A. 鸟鸣
- B. 松风
- C. 雷声
- D. 人声
-
“晓起巡檐”中的“晓”意指什么?
- A. 清晨
- B. 晚上
- C. 中午
- D. 黄昏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问答》 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题荐福寺》都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内心情感的流露,但《静夜思》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题荐福寺》则强调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杨万里研究资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