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民因吏扰愈荒疲,不得田园破一犁。此邑端须知令尹,春来处处麦连畦。
白话文翻译:
百姓因官吏的骚扰而愈发贫困疲惫,连一犁地都无法耕种。这座城市的长官必须知道,春天来了,田野里处处都是麦子相连的禾畦。
注释:
- 吏扰:官吏的骚扰,指的是官员对百姓的压迫和干扰。
- 荒疲:荒凉疲惫,形容百姓生活困苦、疲惫不堪。
- 田园破一犁:指没有足够的土地来耕种,连一犁地也没有。
- 令尹:地方长官、官员,指治理这座城市的官员。
- 春来处处麦连畦:春天来临时,田地里麦子连成片,象征着丰收的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刚中,字景纯,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生活在战乱与动荡中,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风格质朴而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社会动荡时期,反映了当时百姓因官吏剥削而生活困苦的状况,表达了对地方官员治理无方的不满与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开篇即揭示了民众在官吏压迫下的艰难处境,生动刻画出了一幅因官员的无能和贪婪而导致的贫困画面。第一句“民因吏扰愈荒疲”,直指社会矛盾,揭示了官民之间的对立关系,表现出诗人对民生的深刻关注。
接下来的“不得田园破一犁”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强调了经济萧条的严重性,百姓连最基本的耕作条件都无法满足。最后两句呼唤地方官员的责任感,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期待,尤其是对丰收的渴望,象征着希望与重生。
整首诗贯穿着一种深沉的忧虑与期待,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敏感与思考,展现了古诗词在社会批判与人文关怀方面的重要作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民因吏扰愈荒疲”:因官吏的骚扰,百姓的生活愈加困苦,反映社会的不公。
- “不得田园破一犁”:形象地表现出百姓连耕作的土地都没有,生活困窘。
- “此邑端须知令尹”:直接呼吁地方官员应当关注民生,承担起治理的责任。
- “春来处处麦连畦”:描绘田野丰收的美好景象,表达对未来的向往与希望。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将百姓的困苦与春天的丰收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比喻:麦连畦象征着希望和丰收,反映出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对民众苦难的关注与对地方官员的呼唤,表达了希望通过良治来改善民生的情感基调,充满了对社会的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民:象征百姓,代表社会的弱势群体。
- 吏:象征官僚,代表官场的腐败与无能。
- 田园:象征生计,反映农民的辛劳与困境。
- 春:象征生命与希望,暗示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吏扰”指的是什么? A. 官吏的帮助
B. 官吏的骚扰
C. 官吏的无能 -
“不得田园破一犁”意指什么? A. 农民的丰收
B. 农民无法耕种
C. 农民的富裕 -
诗的最后一句“春来处处麦连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恐惧
B. 对丰收的期待
C. 对官员的批评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在杜甫的《春望》中,同样表现了对民生的关切与对国运的忧虑,体现出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与对百姓生活的同情。虽然风格不同,但两者都展现了诗歌在社会批判方面的力量。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经与古诗词的对比研究》
以上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郑刚中的诗作及其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