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寺前书院
作者:郑刚中 〔宋代〕
竹屋纸窗无限好,
观书学字不妨清。
谁知夜梦饶惊枕,
庄舄依前自越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书院环境,竹屋和纸窗让人倍感舒适,读书学习显得格外清静。然而,夜晚的梦境却常常让人惊醒,庄舄的声音依然在耳边回响,似乎总是难以忘怀。
注释:
字词注释:
- 竹屋:用竹子搭建的房屋,象征着清幽和简朴。
- 纸窗:用纸制成的窗户,古代常用,透光但不透风,营造了静谧的环境。
- 观书:读书,指学习。
- 学字:学习写字。
- 不妨:没有必要,不妨碍。
- 清:安静,清净。
- 夜梦:夜间的梦境。
- 饶:多,繁多。
- 惊枕:梦中醒来时惊醒,惊扰了枕边的安宁。
- 庄舄:可能指一种特定的声音或乐曲。
典故解析:
“庄舄”源自《庄子》,其中包含对道家哲学的理解,强调自然和内心的和谐。诗中提及“庄舄”可能暗示诗人的思想境界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刚中(约960年-1030年),字景山,号且山,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因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而受到推崇。他的诗风清新脱俗,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寺前书院》创作于郑刚中隐居于山水之间之时。诗中的书院环境反映了作者对学习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向往,表明了在纷乱的世俗中寻求内心安宁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从景入情,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竹屋与纸窗的组合展示了书院的静谧。竹子代表着坚韧和清高,而纸窗则象征着柔和与宁静,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学习场所。诗中的“观书学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学习的热爱,也隐含了对知识追求的坚定信念。
然而,夜梦的惊醒又将这种宁静打破,诗人反思梦境的影响,暗示着内心的纷扰和对往事的牵挂。尤其是“庄舄依前自越声”一句,将个人情感与外界的声音结合,体现了诗人对于过往的思考与情感的纠缠。这种情感的矛盾与冲突,使得整个诗篇更具深度。
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却又被现实中的梦境与声音所困扰,反映了人们在追求宁静与内心平和时所面临的挑战。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描写中,传达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思,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情怀和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屋纸窗无限好:开篇描绘出一个清幽的读书环境,竹屋与纸窗让人感到舒适和惬意。
- 观书学字不妨清:读书和写字是清净的活动,强调这种环境的适合学习。
- 谁知夜梦饶惊枕:夜晚的梦境往往让人惊醒,暗示内心的纷扰。
- 庄舄依前自越声:提及“庄舄”的声音,可能代表了某种回忆或情感,难以释怀。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比手法,前半部分的宁静与后半部分的梦境惊扰形成鲜明对比。同时,意象的运用(竹屋、纸窗)增强了诗的画面感和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学习环境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揭示了内心的困扰与现实的矛盾,反映了人们在追寻宁静与和谐时所面临的挑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屋:象征清高与坚韧,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 纸窗:代表柔和与宁静,营造出温馨的学习氛围。
- 夜梦:暗示内心深处的思绪与复杂的情感。
- 庄舄:可能象征某种往事或回忆,引发情感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竹屋纸窗”象征什么?
A. 现代化生活
B. 清幽的学习环境
C. 喧闹的城市生活 -
“夜梦饶惊枕”中的“惊枕”指的是什么?
A. 安静的睡眠
B. 梦中惊醒
C. 美好的梦境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反思
B. 对繁华生活的羡慕
C. 对自然的无所谓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行》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郑刚中与王维的诗作,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自然与内心的和谐,展现了诗人在静谧环境中追求内心平和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