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夏日》
时间: 2025-01-01 16:06: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斋夏日
作者: 郑刚中 〔宋代〕
五月困暑湿,众谓如蒸炊。
惟我坐幽堂,心志适所怡。
开窗面西山,野水平清池。
菱荷间蒲苇,秀色相因依。
幽禽荫嘉木,水鸟时翻飞。
文书任讨探,风静香如丝。
此殆有至乐,难今俗子知。
白话文翻译:
在五月的湿热中,大家都说像是在蒸煮一般。
而我独自坐在幽静的书房里,心情愉悦,意志适宜。
我打开窗户,面朝西山,眼前是清澈的池水。
菱和荷花之间,蒲草和芦苇交织,秀丽的景色相互依偎。
幽静的鸟儿在美好的树荫下,水鸟时而掠过水面飞翔。
我任凭文书随意翻阅,微风轻轻拂过,香气如丝般细腻。
这大概是至高无上的乐趣,然而如今的世俗之人却难以理解。
注释:
- 困暑湿:困扰的暑气潮湿,指夏天的炎热和湿气。
- 众谓如蒸炊:大家都说像是在蒸煮一样,形容天气的闷热。
- 幽堂:幽静的书房。
- 心志适所怡:心情愉悦,意志适合于此。
- 菱荷:指菱角和荷花。
- 秀色相因依:秀丽的景色相互依偎,形容自然景色的和谐美丽。
- 幽禽:指幽静的鸟类。
- 文书任讨探:随意翻阅文书。
- 此殆有至乐:这大概是最高的乐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刚中(生卒年不详),字维庵,号心斋,南宋诗人,尤以咏物诗和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关注人和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盛夏时节,诗人身处幽静的书斋,反映了他在炎热夏日中追求精神宁静与自然和谐的心境。
诗歌鉴赏:
《书斋夏日》展现了诗人对夏日炎热的感受,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内心宁静的努力。诗的开头描绘了五月的湿热,众人皆感到不适,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夏日困扰。而诗人却在幽静的书房中,心志得以安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诗人对环境的感知,也反映了他内心的豁达与淡泊。
接着,诗人描绘了他打开窗户后的景象:面对西山,清池在野外静谧的环境中,菱荷与蒲苇交织,形成一幅和谐美丽的自然画面。幽禽与水鸟的出现,增添了诗的生气与动感,营造出一种生动的自然氛围。诗人悠然自得,随意翻看文书,沉浸在这份清新与安宁中,仿佛忘却了外界的喧嚣与烦恼。
最后一句“此殆有至乐,难今俗子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珍视,认为这种乐趣难以被世俗的人所理解,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活的推崇,也流露出对现代人追逐名利的讽刺。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清新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平静的向往,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诗意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五月困暑湿:描绘五月的闷热与湿气,感受到的自然环境。
- 众谓如蒸炊:其他人都觉得酷热如同被蒸煮。
- 惟我坐幽堂:诗人独自坐在一个幽静的书房中。
- 心志适所怡:心情舒适,意志安定。
- 开窗面西山:打开窗户,看到西边的山景。
- 野水平清池:眼前是清澈的池水,野外的宁静。
- 菱荷间蒲苇:菱角与荷花之间,蒲草与芦苇相依。
- 秀色相因依:美丽的景色彼此依偎,和谐共存。
- 幽禽荫嘉木:幽静的鸟儿在美好的树木下栖息。
- 水鸟时翻飞:水鸟时而在水面飞翔。
- 文书任讨探:随意翻阅书籍,享受学习的乐趣。
- 风静香如丝:微风轻拂,香气细腻悠长。
- 此殆有至乐:这大概是至高的乐趣。
- 难今俗子知:现代的世俗人难以理解这种乐趣。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众谓如蒸炊”与“惟我坐幽堂”的对比,突显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喧闹。
- 意象:菱荷、蒲苇、幽禽等意象,营造出自然宁静的氛围。
- 拟人:水鸟的飞翔赋予了自然以生命,增强了诗的生动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在喧嚣的现实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渴望,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堂:象征宁静的环境,体现诗人内心的追求。
- 西山:自然的象征,代表诗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 清池:清澈的水面,象征心灵的纯净。
- 菱荷与蒲苇:展示自然的和谐美丽。
- 幽禽与水鸟:生动的自然,象征自由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在哪个季节描写了自己的感受?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诗中提到的“幽堂”指的是什么地方?
- A. 繁华的街道
- B. 喧闹的市场
- C. 寂静的书房
- D. 热闹的宴会
-
诗人认为这种乐趣是什么?
- A. 喧闹的聚会
- B. 追逐名利
- C. 自然与宁静
- D. 熙熙攘攘的人群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描绘宁静夜晚的思乡之情。
- 《夏日山中》 王维:在夏季山中感受到的自然之美。
诗词对比:
- 《夏日山中》与《书斋夏日》都描绘了夏天的自然景色,但前者更多地表现自然的壮丽,后者则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