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李崧老归闽二首 其二 张栻 〔宋代〕 公事妨开卷,遐征念索居。 能来数月款,端为百忧纾。 师友洛川上,人才元祐初。 归来有新益,不惜几行书。
白话文翻译:
公务繁忙妨碍了读书,远行时思念独自居住。 能够来此数月相聚,正是为了缓解百般忧愁。 师友们在洛川之上,人才辈出如元祐初年。 归来后定有新的收获,不惜写下几行书信。
注释:
- 公事:指公务。
- 开卷:指读书。
- 遐征:远行。
- 索居:独自居住。
- 款:款待,相聚。
- 百忧纾:纾解百般忧愁。
- 洛川:地名,指洛阳一带。
- 元祐初:指宋哲宗元祐年间,人才辈出的时期。
- 新益:新的收获。
- 几行书:指书信。
诗词背景: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此诗为送别友人李崧老归闽之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及对其归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李崧老的深厚情谊及对其归来的期待。首两句写公务繁忙与远行时的孤独,中间两句写友人相聚的喜悦及对人才辈出的怀念,末两句写对友人归来的期待及对其新收获的祝愿。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友人的思念与期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及对人才的珍视。
诗词解析:
- 首句“公事妨开卷”,写公务繁忙妨碍了读书,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 次句“遐征念索居”,写远行时思念独自居住,进一步加深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第三句“能来数月款”,写友人能够来此数月相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相聚的喜悦。
- 第四句“端为百忧纾”,写相聚是为了缓解百般忧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与支持。
- 第五句“师友洛川上”,写师友们在洛川之上,表达了对人才辈出的怀念。
- 第六句“人才元祐初”,写人才辈出如元祐初年,表达了对人才的珍视。
- 第七句“归来有新益”,写友人归来后定有新的收获,表达了对友人归来的期待。
- 末句“不惜几行书”,写不惜写下几行书信,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公事妨开卷,遐征念索居”中的“公事”与“遐征”,“开卷”与“索居”形成对仗。
- 比喻:如“端为百忧纾”中的“百忧纾”比喻相聚是为了缓解百般忧愁。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及对其归来的期待,通过对友人的思念与期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及对人才的珍视。
意象分析:
- 公事:象征公务繁忙。
- 开卷:象征读书。
- 遐征:象征远行。
- 索居:象征独自居住。
- 洛川:象征人才辈出的地方。
- 元祐初:象征人才辈出的时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公事妨开卷”中的“开卷”指的是什么? A. 打开书卷 B. 读书 C. 写字
- 诗中“遐征念索居”中的“遐征”指的是什么? A. 远行 B. 近行 C. 旅行
- 诗中“端为百忧纾”中的“百忧纾”是什么意思? A. 纾解百般忧愁 B. 增加百般忧愁 C. 忘记百般忧愁
- 诗中“人才元祐初”中的“元祐初”指的是什么时期? A. 宋哲宗元祐年间 B. 宋仁宗元祐年间 C. 宋神宗元祐年间
答案:1. B 2. A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张栻的其他送别诗,如《送友人归闽》。
- 其他宋代诗人的送别诗,如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
诗词对比:
- 张栻的《送李崧老归闽二首》与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情感,但张栻的诗更注重对友人的思念与期待,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对友人的鼓励与祝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张栻诗集》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