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春过阳亭》

时间: 2025-01-19 21:41:18

亭古危临岸,林幽巧近城。

烟容随雨住,花片着溪清。

春事已如许,客怀谁与倾。

亭前两好树,满意欲敷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春过阳亭 张栻 〔宋代〕 亭古危临岸,林幽巧近城。 烟容随雨住,花片着溪清。 春事已如许,客怀谁与倾。 亭前两好树,满意欲敷荣。

白话文翻译: 古老的亭子高耸在岸边,幽静的林木巧妙地靠近城市。 烟雾随着雨水停歇,花瓣落在清澈的溪水中。 春天的景象已经如此美丽,旅人的心情谁能倾诉。 亭前的两棵好树,满心期待它们盛开繁茂。

注释:

  • 亭古:指亭子年代久远。
  • 危临岸:高耸于岸边。
  • 林幽:林木幽深。
  • 巧近城:巧妙地靠近城市。
  • 烟容:烟雾的形态。
  • 随雨住:随着雨水的停歇而消散。
  • 花片:花瓣。
  • 着溪清:落在清澈的溪水中。
  • 春事:春天的景象。
  • 客怀:旅人的心情。
  • 谁与倾:谁能与之倾诉。
  • 两好树:两棵好的树木。
  • 满意欲敷荣:满心期待它们盛开繁茂。

诗词背景: 张栻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其诗作多表现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这首诗描绘了春天过阳亭时的景色,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欣赏和对旅途中孤独心情的抒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春天阳亭的景色,通过“亭古危临岸”和“林幽巧近城”的对比,展现了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共存。诗中的“烟容随雨住,花片着溪清”生动地描绘了雨后春景的清新与宁静。后两句“春事已如许,客怀谁与倾”则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感慨和对孤独旅途中无人倾诉的寂寞。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首句“亭古危临岸”通过“古”和“危”两个字,描绘了亭子的古老和高耸,营造了一种历史和自然的氛围。
  • 次句“林幽巧近城”中的“幽”和“巧”字,巧妙地表达了林木的幽深和与城市的巧妙接近。
  • 第三句“烟容随雨住”通过“烟容”和“随雨住”的动态描绘,展现了雨后烟雾消散的景象。
  • 第四句“花片着溪清”中的“花片”和“着溪清”则生动地描绘了花瓣落在清澈溪水中的美丽画面。
  • 第五句“春事已如许”通过“春事”和“如许”的表达,总结了春天的美丽景象。
  • 第六句“客怀谁与倾”则抒发了诗人对孤独旅途中无人倾诉的寂寞心情。
  • 最后两句“亭前两好树,满意欲敷荣”通过“两好树”和“满意欲敷荣”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亭古危临岸”中的“古”和“危”字,比喻亭子的古老和高耸。
  • 拟人:如“烟容随雨住”中的“烟容”和“随雨住”,赋予烟雾以人的形态和动作。
  • 对仗:如“亭古危临岸,林幽巧近城”中的“亭古”与“林幽”,“危临岸”与“巧近城”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欣赏和对旅途中孤独心情的抒发。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共存,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亭古:古老亭子的意象,象征历史和自然。
  • 林幽:幽深林木的意象,象征宁静和深邃。
  • 烟容:烟雾的意象,象征变化和消散。
  • 花片:花瓣的意象,象征美丽和短暂。
  • 春事:春天的意象,象征生机和美丽。
  • 客怀:旅人心情的意象,象征孤独和寂寞。
  • 两好树:树木的意象,象征生命和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亭古危临岸”描绘了什么? A. 亭子古老且高耸 B. 亭子靠近城市 C. 亭子在雨中 D. 亭子在花丛中
  2. “烟容随雨住”中的“烟容”指的是什么? A. 烟雾的形态 B. 雨水的形态 C. 花瓣的形态 D. 树木的形态
  3. 诗中的“春事已如许”表达了什么? A. 春天的景象美丽 B. 春天的景象短暂 C. 春天的景象复杂 D. 春天的景象单调
  4. “客怀谁与倾”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A. 喜悦 B. 孤独 C. 愤怒 D. 悲伤

答案:

  1. A
  2. A
  3. A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春夜喜雨》: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但更注重雨后的清新和喜悦。
  • 杜甫的《春望》:虽然也是春天景色,但更多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诗词对比:

  • 张栻的《中春过阳亭》与苏轼的《春夜喜雨》对比,前者更注重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后者更注重雨后的清新和喜悦。
  • 张栻的《中春过阳亭》与杜甫的《春望》对比,前者更多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后者更多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收录了张栻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宋代诗歌。
  • 《张栻诗集》:专门收录了张栻的诗作,有助于深入研究其诗歌风格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