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十二首)》

时间: 2025-01-06 10:37:57

妄想不须强灭,真如何必希求。

本源自性佛齐修。

迷悟岂拘先后。

悟则刹那成佛,迷则万劫沦流。

若能一念契真修。

灭尽恒沙罪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十二首)
作者: 张伯端 〔宋代〕

妄想不须强灭,真如何必希求。
本源自性佛齐修。迷悟岂拘先后。
悟则刹那成佛,迷则万劫沦流。
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妄想的看法,认为不必过于强求去消灭它们,真正的道理又何必去追求呢?本源的自性就如同佛一样,需要修炼。迷惑和觉悟并不受时间的限制。若能在一念之间契合到真实的修行,就能消除无数的罪垢。

注释

字词注释:

  • 妄想:无根据的想法或幻想。
  • 强灭:强行消灭。
  • 本源:事物的根本来源。
  • 自性:事物的本质或本性。
  • 齐修:共同修炼。
  • 迷悟:迷惑与觉悟。
  • 刹那:瞬间。
  • 万劫:漫长的时间。
  • 沦流:沉沦流转。
  • 一念:一个念头。
  • 契真:契合真实。
  • 恒沙:形容数量极多,像沙子一样。

典故解析:

  • 本诗中提到的“佛”与“自性”有着深厚的佛教哲学背景,强调了内心修行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伯端,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充满哲学思考与文化交流的时代,受到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他的诗歌常常探讨心灵的觉悟与人生的哲理。

创作背景: 在宋代,社会动荡与思想变革并存,许多文人开始反思内心的修行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张伯端的这首诗正是对当时社会普遍迷惘状态的反思与回应。

诗歌鉴赏

这首《西江月》以其简练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张伯端对人生与修行的独特理解。诗中开头两句“妄想不须强灭,真如何必希求”直截了当地表明,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过分的执着与追求只会让心灵更加迷茫。接下来的“本源自性佛齐修”则引入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强调每个人的内心本质如同佛一样,只需通过修行便能显现出来。

全诗的情感基调是宁静而深刻的,带着一种超然的智慧。随着对“迷悟”关系的探讨,诗人指出,觉悟并不受时间的限制,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实现。最后两句强调了修行的力量,表明只要一念之间契合真实,就能够消灭无数的罪垢,展现出一种豁达与洒脱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妄想不须强灭:不必过于强求去消灭妄想。
  2. 真如何必希求:真正的智慧又何必去追求呢?
  3. 本源自性佛齐修:自性的本源与佛是一致的,需要修炼。
  4. 迷悟岂拘先后:迷惑与觉悟并不受时间限制。
  5. 悟则刹那成佛:觉悟的瞬间就能成为佛。
  6. 迷则万劫沦流:迷惑则会经历无尽的轮回。
  7. 若能一念契真修:若能在一念之间契合真实的修行。
  8. 灭尽恒沙罪垢:便能消除无数的罪垢。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结构严谨,句式对称。
  • 比喻:将内心的修行比作佛性,形象生动。
  • 反问:通过反问引发思考,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内心的修行与觉悟,通过对妄想和真实的对比,揭示了修行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表现出一种佛教的智慧与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妄想:代表人心中的纷扰与困惑。
  • 佛:象征智慧与觉悟。
  • 迷与悟:体现人生的两面性,迷惑与觉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妄想”指什么? A. 对未来的希望
    B. 无根据的幻想
    C. 现实的追求
    答案:B

  2. 诗中“悟则刹那成佛”意味着什么? A. 觉悟需要很长时间
    B. 觉悟可以在瞬间实现
    C. 觉悟是不可能的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恒沙罪垢”指的是什么? A. 极少的错误
    B. 无数的罪过
    C. 没有任何罪过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王维的《终南山》

诗词对比:

  • 张伯端的《西江月》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注重内心的修行,后者则侧重于人生的旅途。两者的风格虽然不同,但都展现出深刻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代诗词选》
  2. 《张伯端诗集》
  3. 《佛教哲学与中国诗歌》

这些书籍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张伯端及其诗作的背景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