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寿徐主簿)》

时间: 2025-01-17 08:39:03

前数重阳后小春。

中间十日是生辰。

二年稳作栖鸾客,百里谁非贺燕人。

无一事,扰天真。

年登八八愈精神。

句稽宜解淹贤辙,黄发犹须上要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寿徐主簿)
作者:郭应祥 〔宋代〕

前数重阳后小春。
中间十日是生辰。
二年稳作栖鸾客,
百里谁非贺燕人。
无一事,扰天真。
年登八八愈精神。
句稽宜解淹贤辙,
黄发犹须上要津。


白话文翻译

在重阳节之后的小春天,
十天后的今天正是您的生辰。
两年间稳稳地做着栖鸾的客人,
百里范围内都有来祝贺的燕子。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扰乱我的天真,
年岁增长到八十,更显得精神焕发。
诗句应该理解那些贤者的脚步,
即使年老,也要继续走上重要的道路。


注释

字词注释

  •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登高的节日。
  • 小春:指农历十月,气候渐冷。
  • 生辰:生日。
  • 栖鸾客:比喻高雅的生活或地位。
  • 贺燕人:来祝贺的人,燕子常被用来象征亲友的到来。
  • 扰天真:干扰内心的宁静。
  • 年登八八:指年满八十。
  • 句稽:指诗句的理解。
  • 淹贤辙:指贤人的足迹。
  • 黄发:形容年老的状态。
  • 要津:重要的道路或地方。

典故解析

  • 重阳节:象征着长寿与重阳的祝福。
  • 栖鸾:古代传说中,鸾鸟是吉祥的象征,栖鸾即为安享荣华。
  • 黄发:古代常用于描述老年人,强调智慧与经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应祥,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风格多为抒情,常以自然景物与人事为题,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为了祝寿徐主簿而作,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与对人生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心中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鹧鸪天(寿徐主簿)》是一首充满祝福与感慨的词作,整体上展现了诗人对徐主簿的深厚情谊和祝福。开头描写了重阳节后的小春天,暗示着时间的推移和生命的流逝,接着提到生辰,更是将这份祝福推向高潮。诗中提到“二年稳作栖鸾客”,表达了诗人对徐主簿生活状态的欣赏,以及对他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百里谁非贺燕人”一句,形象地描绘出祝贺的热闹场景,体现出朋友间的情谊。随着岁月的增长,诗人强调“年登八八愈精神”,表明尽管年事已高,但精神依旧焕发,展现了对老年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乐观情绪。

整首词不仅是对友人的祝寿,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生活的感悟,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前数重阳后小春:指重阳节过后不久的小春天,暗示时间的流逝。
  • 中间十日是生辰:强调今天是徐主簿的生日,时间上的重要性。
  • 二年稳作栖鸾客:表达对徐主簿目前安稳生活的赞美。
  • 百里谁非贺燕人:祝贺的人群广泛,体现出人际关系的广泛。
  • 无一事,扰天真:强调内心的宁静,没有外界的干扰。
  • 年登八八愈精神:尽管年事已高,精神依然充沛。
  • 句稽宜解淹贤辙:鼓励理解贤者的智慧与经验。
  • 黄发犹须上要津:即使年老,也要积极参与重要事务。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栖鸾客,体现出优雅与安稳。
  • 对仗:如“百里谁非贺燕人”,结构对称,增强了语句的韵律感。
  • 夸张:强调“年登八八愈精神”,表现出诗人积极的生活态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岁月无情的思考,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体现了友情的珍贵和生活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重阳:象征长寿与节日的气氛。
  • 小春:标志着温馨的季节,暗示生命的延续。
  • 栖鸾:象征高雅与安宁的生活状态。
  • 贺燕:象征朋友的祝福与团聚。
  • 黄发:强调智慧与年长所带来的经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前数重阳后小春”指的是什么时候?
    A. 秋天
    B. 冬天
    C. 春天

  2. 诗中“年登八八愈精神”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悲伤
    B. 乐观
    C. 无所谓

  3. “无一事,扰天真”中的“天真”指的是什么?
    A. 幼稚
    B. 内心的宁静
    C. 生活的烦恼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同样以时间与生命为主题,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 《静夜思》(李白):反映了对时光流逝的思考与情感。

诗词对比

  • 《鹧鸪天(寿徐主簿)》《春江花月夜》的对比:
    两首诗均通过自然景物与人事的结合,传达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悟,但前者更侧重于友情的祝福,而后者则更具抒情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