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炀帝堤边柳,凋零几度秋。
蝉声悲故国,莺语怨荒丘。
行殿基何在,空江水自流。
行人休折尽,折尽更生愁。
白话文翻译:
在炀帝的堤岸旁,柳树已经凋零了多少个秋天。
蝉鸣声中带着对故国的悲伤,黄莺的歌声中充满了对荒丘的怨恨。
昔日的行宫遗址如今何在?空荡荡的江水依旧在流淌。
行人就此不要再折柳了,折柳只会让新的愁绪再生。
注释:
- 炀帝:指的是隋朝的炀帝杨广,他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统治者。
- 堤边柳:指的是堤岸旁的柳树,常用来象征离别与思乡。
- 蝉声:蝉鸣声,常与夏季和忧伤的情感联系。
- 莺语:黄莺的鸣叫声,通常象征美好和生机。
- 行殿基何在:问昔日的宫殿遗址在哪里,表现怀古之情。
- 空江水自流:空荡的江水依然流淌,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 休折尽:劝人不要再折柳,折柳常用来象征离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端淑卿,明代女诗人,生活于动荡的历史时期,作品多表现出对国家和故土的思念以及对历史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一个历史变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历史遗迹,表达了对故国的忧伤和对逝去繁华的追忆。
诗歌鉴赏:
《隋柳》是一首充满了历史感与情感深邃的诗作。开头以“炀帝堤边柳”引入,便立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历史的场景中,炀帝的堤岸承载着多少往昔的记忆。柳树的凋零,不仅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更象征着时光流逝带来的伤感。蝉声与莺语相继而来,前者的悲伤与后者的怨恨,交织出一种对故国的思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接下来的“行殿基何在”,不仅在询问昔日繁华的去向,也在质问历史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而“空江水自流”则将时间的流逝与无限的孤寂感结合起来,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最后一句“行人休折尽,折尽更生愁”,不仅是劝诫,更是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折柳象征着离别,愁绪则是对逝去的哀痛和对未来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历史女性对国家、对故土的思念,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炀帝堤边柳,凋零几度秋:描述了炀帝时期的柳树,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蝉声悲故国,莺语怨荒丘:蝉的悲鸣与莺的怨唱,表现了对故国的思念与对荒凉的哀叹。
- 行殿基何在,空江水自流:质问昔日繁华的去处,感受到历史的无情与自然的永恒。
- 行人休折尽,折尽更生愁:劝人不要再折柳,折柳只会引发新的愁苦。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蝉声悲故国,莺语怨荒丘”,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柳树、蝉声、莺语等自然元素象征着离别、思念与哀伤。
- 拟人:蝉声与莺语被赋予了感情,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故土的思念,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透出一种深沉的忧伤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柳:象征离别与思念,常与愁苦相连。
- 蝉:象征夏天的悲伤与生命的短暂。
- 莺:代表春天的生机与美好,但在此处却带有怨恨的情感。
- 江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炀帝”是哪个朝代的皇帝?
A. 唐代
B. 隋代
C. 宋代 -
诗中提到的“蝉声”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悲伤
C. 愉悦 -
诗的最后一句“行人休折尽,折尽更生愁”主要是劝诫什么?
A. 不要再折柳
B. 不要再思念故国
C. 不要再流泪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对比端淑卿的《隋柳》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均表现了对故土的思念,但前者更多的是对历史的感慨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而后者则侧重于兄弟间的情感与家庭的牵挂。两首诗虽然主题相似,但情感基调与表现手法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选读》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