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文殊院
作者: 曹鋡 〔清代〕
嵯岈开线路,杖履莫辞难。
岚气千岩雨,山风六月寒。
石欹防客过,松古学龙蟠。
纵目遐荒外,方知天地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登上文殊院的旅程。山路崎岖,走在上面需不怕艰难;雨雾笼罩千岩,山风在六月里带来寒意。石头斜倚是为了防止客人经过,古松如龙般盘旋而立。眺望远方的荒野,才明白天地是多么宽广。
注释:
- 嵯岈(cuó yá):形容山势险峻,崎岖的山路。
- 杖履:指拄着杖子和穿着鞋子,象征登山者的状态。
- 岚气:指山中的雾气,常伴随着雨。
- 千岩:千座山岩,描绘山的雄伟。
- 石欹:石头倾斜,可能是自然状态,亦有阻挡客人之意。
- 松古:古老的松树,象征长久和坚韧。
- 龙蟠:形容松树的形态,如龙盘绕,生动形象。
- 纵目:远望,放眼看去。
- 遐荒:远处的荒野。
- 天地宽:指自然的广阔,象征心灵的开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鋡,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其诗风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登文殊院》写于曹鋡游览文殊院时,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此时正值清代,社会安定,士人多有游山玩水的习惯,诗人通过自然景观反映内心的感悟。
诗歌鉴赏:
《登文殊院》是一首描绘山水之美和表达心灵感悟的诗。全诗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描绘了登山的艰难与自然的壮丽。首句“嵯岈开线路”直接引入主题,山路的崎岖和艰难让人感受到登山的不易,但诗人并没有因此退却,反而在“杖履莫辞难”中透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接下来的“岚气千岩雨,山风六月寒”描绘了雨雾中的千岩与六月的寒风,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意境,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无常。
随后“石欹防客过,松古学龙蟠”中,石头的倾斜与古松的盘旋,都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坚韧。最后一句“纵目遐荒外,方知天地宽”则是全诗的升华,诗人通过远望自然,感悟到天地的广大,内心也随之开阔。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哲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嵯岈开线路:开辟出一条崎岖的山路,暗示登山的艰难。
- 杖履莫辞难:不应因艰难而退缩,表现出坚持的决心。
- 岚气千岩雨:山中雾气弥漫,描绘出雨中的景象,增添了神秘感。
- 山风六月寒:即使在夏天,山风依然寒冷,显示出自然的无情。
- 石欹防客过:石头倾斜,似乎是为了阻挡过路的客人,隐含自然的警示。
- 松古学龙蟠:古松如龙般蜿蜒,增添了诗的生动形象。
- 纵目遐荒外:放眼远眺,展现了诗人的胸襟。
- 方知天地宽:最终领悟到天地的辽阔,象征着心灵的开阔。
修辞手法:
- 比喻:古松被比作龙,生动形象。
- 拟人:山风、石头等自然元素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如“岚气千岩雨,山风六月寒”,加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对艰难登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与自然的对话,感悟到人生的宽广与自由,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路:象征人生的艰辛。
- 雨岚:代表自然的变幻。
- 古松:象征坚韧和长久。
- 龙蟠:象征生命的力量。
- 天地:象征广阔的生命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杖履莫辞难”的意思是: A. 不应因艰难而退缩
B. 坚持不懈
C. 享受旅程
D. 以上皆是 -
“岚气千岩雨”中的“岚气”指的是: A. 山中的烟雾
B. 雨水
C. 风
D. 阳光 -
诗中提到的“古松”象征: A. 年轻
B. 短暂
C. 坚韧与长久
D. 美丽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表现山水之美。
- 李白《早发白帝城》:表达自然壮丽与人生感悟。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山水诗相比,曹鋡更注重对自然艰难的体察,而王维则更多表现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 比较李白的豪放与曹鋡的细腻,二者在表现自然时各有千秋,前者气势磅礴,后者则细腻入微。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介绍清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
- 《山水诗的魅力》:分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