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

时间: 2025-01-19 18:09:40

泱泱古齐邦,中有秉节臣。

其国不能举,燕师知宠珍。

生不食君禄,势或去诸邻。

莫往径绝脰,用愧轩冕人。

当年处高位,十万当逡巡。

所以休明时,朝廷足嘉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泱泱古齐邦,中有秉节臣。
其国不能举,燕师知宠珍。
生不食君禄,势或去诸邻。
莫往径绝脰,用愧轩冕人。
当年处高位,十万当逡巡。
所以休明时,朝廷足嘉宾。

白话文翻译:

在古老的齐国,有一些忠臣秉持节操。
这个国家无法振兴,燕国的军队却知道如何珍惜他们的宠爱。
生来不吃君主的俸禄,势力或许会去向邻国。
不要轻易地断绝关系,这样会让身居高位的人感到羞愧。
当年我身处高位,十万士兵都在等待号令。
所以我在明智的时代告退,朝廷也足以接纳宾客。

注释:

  1. 泱泱:形容大,广阔的样子。
  2. 古齐邦:古代的齐国。
  3. 秉节臣:指的是持有节操的臣子。
  4. 其国不能举:指国家无法振兴。
  5. 燕师:指燕国的军队。
  6. 生不食君禄:生来不吃君主的俸禄,意指忠臣的节操。
  7. :此处指关系,或人际交往。
  8. 轩冕人:指位高权重的人。
  9. 当年处高位:指曾经身居高位的经历。
  10. 十万当逡巡:指有十万士兵在等待号令。
  11. 休明时:明智的时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字子龙,号葵生,南宋时期的诗人,官至太常博士。他的诗歌多以豪放、正直见称,常表现对国家和个人理想的关切。

创作背景:

《杂兴》是在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诗。此时,国家虽有一定的繁荣,但内外问题交织,诗人借古代齐国的忠臣,反映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杂兴》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更深刻地反映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忠臣节操的赞美。开篇用“泱泱古齐邦”引入,展现出古齐国的广阔和壮丽,接着提及“秉节臣”,强调了忠臣的重要性与价值。诗中通过对燕国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现状的忧虑,暗示国家兴亡与忠臣的责任密切相关。

“生不食君禄,势或去诸邻”,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节操的认同,以及对依附权贵的不屑,表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该句中通过“生不食”与“去诸邻”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于忠臣与邻国关系的深刻思考。

最后的几句则反映了诗人对自己曾经的高位的感慨,以及对明智辞官的选择的自豪。朝廷的接纳与宾客的足够,表明了他对自己选择的认可与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在表现忠臣节操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泱泱古齐邦:引出古代齐国的宏伟。
  2. 中有秉节臣:强调忠臣的重要性。
  3. 其国不能举:表达国家的困境。
  4. 燕师知宠珍:暗示外部势力对国内情况的认知。
  5. 生不食君禄:表现出忠臣高洁的品德。
  6. 势或去诸邻:表达忠臣可能的孤立。
  7. 莫往径绝脰:警示不要轻易断交。
  8. 用愧轩冕人:揭示高位者的羞愧感。
  9. 当年处高位:回忆自己曾经的地位。
  10. 十万当逡巡:强调当时的威望与影响力。
  11. 所以休明时:选择告退的理由。
  12. 朝廷足嘉宾:表明能够被朝廷接纳的自豪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生不食君禄,势或去诸邻”,形成鲜明的对照。
  • 比喻:将忠臣与燕国的关系进行隐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古齐国的忠臣,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节操的高度赞美,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齐国:象征古代的荣耀与责任。
  2. 忠臣:代表品德高尚的人物。
  3. 燕国:象征外部势力的威胁。
  4. 君禄:指代权力与责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个词可以形容“古齐邦”? A. 狭窄
    B. 泱泱
    C. 破旧

  2. “生不食君禄”表达了什么含义? A. 忠臣高洁
    B. 君主仁慈
    C. 国家繁荣

  3. 诗中提到的“燕师”指的是哪个国家的军队? A. 齐国
    B. 燕国
    C. 楚国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范仲淹)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张镃的《杂兴》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张镃更侧重于忠臣的品德,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苦难与个人的遭遇。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宋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