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巫山好晴,午後入瞿唐关,憩高齐半日》

时间: 2025-01-04 07:15:14

一昨题诗诉苦霖,果然连夜卷曾阴。

尽收行雨瑶姬赐,不徇世情巫峡心。

喜鹊满枝朝日淡,哀猿何处宿云深?

水门山径高齐外,一枕清风屏万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离巫山好晴,午後入瞿唐关,憩高齐半日。

一昨题诗诉苦霖,果然连夜卷曾阴。尽收行雨瑶姬赐,不徇世情巫峡心。喜鹊满枝朝日淡,哀猿何处宿云深?水门山径高齐外,一枕清风屏万金。

白话文翻译:

在晴朗的日子里,离开巫山,午后走入瞿唐关,停留在高齐山半日。 昨夜我写诗诉说心中的苦闷,果然连夜的阴云都卷走了。尽收那行雨是瑶姬的恩赐,不受世俗情感的影响,巫峡的心境依然宁静。喜鹊在树枝上欢叫,晨曦下显得淡淡的;而哀猿却不知在哪里栖息于幽深的云雾中。水门山的小径在高齐山之外,躺在清风中,仿佛能抵得上万金的珍贵。

注释:

  • 巫山:位于中国重庆,是诗人所向往的风景名胜。
  • 瞿唐关:古代重要关隘,风景如画,象征着旅途的起点。
  • 瑶姬:传说中的仙女,象征着美好的自然雨水。
  • 喜鹊:象征吉祥与快乐的鸟。
  • 哀猿:象征悲伤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景仁,号云溪,浙江人,宋代著名诗人、词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关注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风格清新雅致。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之际,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淡泊心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离开巫山时的美好心情,表达了他与大自然的深情对话。全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愉悦。首句“离巫山好晴”即表明诗人的心情愉悦,巫山的晴天象征着希望与美好。接下来的“午後入瞿唐关,憩高齐半日”则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游览情景。通过“昨夜写诗诉苦霖”的回忆,诗人不仅表达了对阴雨天气的厌倦,也暗示了内心的苦闷。然而,随着雨云的消散,诗人的心境也随之明朗,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感悟与领悟。

“喜鹊满枝朝日淡,哀猿何处宿云深?”两句对比鲜明,前者带来吉祥和快乐的象征,后者则表现出孤独与悲伤的情感。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了安宁之处,最终以“一枕清风屏万金”收尾,表明这份宁静与清风的珍贵,超越了金钱的价值,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离巫山好晴”:离开巫山,天气晴好,心情愉快。
  • “午後入瞿唐关”:午后走入美丽的瞿唐关,描绘出旅途的轻松。
  • “憩高齐半日”:在高齐山上停留半日,享受宁静的时光。
  • “昨夜题诗诉苦霖”:回忆昨夜写诗,倾诉心中的苦闷。
  • “果然连夜卷曾阴”:阴云果然在夜间卷走,象征忧愁的消散。
  • “尽收行雨瑶姬赐”:雨水如同瑶姬的恩赐,滋润大地。
  • “不徇世情巫峡心”:对世俗的情感不屈服,保持内心的宁静。
  • “喜鹊满枝朝日淡”:喜鹊在枝头欢叫,晨光淡雅,象征快乐。
  • “哀猿何处宿云深?”:哀愁的猿猴,栖息在云雾深处,寓意孤独。
  • “水门山径高齐外”:水门山的小径在高齐山之外,展现出自然的辽阔。
  • “一枕清风屏万金”:躺在清风中,抵得上万金,表达心灵的富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水比作瑶姬的恩赐,增添了诗的美感。
  • 对仗:如“喜鹊满枝”与“哀猿何处”,对比鲜明,强化意境。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增加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诗人在美丽的自然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恋与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巫山:代表自然的美好,心灵的栖息地。
  • 瞿唐关:象征着旅途的开始与美好的前景。
  • 瑶姬:象征着美好与恩赐的自然之雨。
  • 喜鹊与哀猿:分别象征快乐与忧伤,形成鲜明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提到的“离巫山”指的是哪个山脉?

    • A. 泰山
    • B. 黄山
    • C. 巫山
    • D. 嵩山
  2. “喜鹊满枝”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悲伤
    • B. 快乐
    • C. 孤独
    • D. 忧愁
  3.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 A. 对金钱的渴望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世俗的追逐
    • D. 对战争的厌恶

答案:

  1. C. 巫山
  2. B. 快乐
  3. B. 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 《登高》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范成大 vs. 王维:两位诗人都擅长描写自然,但范成大更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而王维则常常通过自然景物传达哲理和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范成大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