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二十五首 其十七》

时间: 2025-01-06 06:25:17

周王仗黄钺,自谓将天威。

孤竹两君子,采薇旁笑之。

岂徒惊世俗,趋死乃如归。

周衰楚蒙吏,快辩多文词。

高言毁二子,至与盗蹠齐。

夷齐固齐圣,于道岂无知。

轻身立世教,争夺尚如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周王仗黄钺,自谓将天威。孤竹两君子,采薇旁笑之。岂徒惊世俗,趋死乃如归。周衰楚蒙吏,快辩多文词。高言毁二子,至与盗蹠齐。夷齐固齐圣,于道岂无知。轻身立世教,争夺尚如斯。

白话文翻译:

周王手持黄钺,自认为能展现天威。孤竹国的两位君子,在采薇时旁观并嘲笑他。他们不仅是为了震惊世俗,而是视死如归。周朝衰落时,楚国的蒙吏善于辩论,文辞繁多。他用高傲的言辞诋毁这两位君子,甚至将他们与盗贼相提并论。然而,夷齐二人确实是圣人,对于道义岂能无知。他们轻视生命,树立了世间的教诲,即使在争夺中也表现出如此的态度。

注释:

字词注释:

  • 黄钺:古代帝王所用的黄色大斧,象征权威。
  • 孤竹:古代国名,这里指伯夷和叔齐,两位古代的贤人。
  • 采薇:指伯夷和叔齐在周武王灭商后,隐居不食周粟,采薇而食。
  • 趋死乃如归:视死如归,形容不畏死亡。
  • 楚蒙吏:指楚国的官员,这里可能指楚国的文人或辩士。
  • 盗蹠:古代传说中的大盗,这里用作贬义词。
  • 夷齐:指伯夷和叔齐。

典故解析:

  • 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他们是商朝末年的贤人,因不满周武王灭商而隐居,不食周粟,最终饿死。
  • 盗蹠:古代传说中的大盗,这里用作比喻,表示极端的贬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风格清新,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对伯夷和叔齐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道德高尚、不畏强权的理想人格的向往,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虚伪和势利。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伯夷和叔齐的赞美,展现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不畏强权的精神。诗中,“周王仗黄钺”与“孤竹两君子”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伯夷和叔齐的超然和坚定。他们的“采薇旁笑之”不仅是对周王的轻蔑,也是对世俗的超越。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周衰楚蒙吏”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伯夷和叔齐的道德高度,他们不被世俗所动,坚守自己的信念,即使面对死亡也无所畏惧。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深沉,是对理想人格的崇高赞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周王仗黄钺”:描绘周王的权威形象,手持黄钺,象征其统治的威严。
  • “自谓将天威”:周王自认为能够展现天命的威严。
  • “孤竹两君子”:指伯夷和叔齐,他们是古代的贤人。
  • “采薇旁笑之”:他们在采薇时旁观并嘲笑周王,表现出对权威的不屑。
  • “岂徒惊世俗”:他们不仅是为了震惊世俗,而是有更深的意义。
  • “趋死乃如归”:他们视死如归,表现出对死亡的无畏。
  • “周衰楚蒙吏”:周朝衰落时,楚国的蒙吏善于辩论,文辞繁多。
  • “快辩多文词”:形容楚蒙吏善于辩论,文辞繁多。
  • “高言毁二子”:他用高傲的言辞诋毁伯夷和叔齐。
  • “至与盗蹠齐”:甚至将他们与盗贼相提并论。
  • “夷齐固齐圣”:伯夷和叔齐确实是圣人。
  • “于道岂无知”:对于道义岂能无知。
  • “轻身立世教”:他们轻视生命,树立了世间的教诲。
  • “争夺尚如斯”:即使在争夺中也表现出如此的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周王与伯夷和叔齐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道德高尚。
  • 拟人:将伯夷和叔齐的行为拟人化,赋予他们超凡的品格。
  • 比喻:用“盗蹠”比喻极端的贬低,强化了对伯夷和叔齐的赞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伯夷和叔齐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道德高尚、不畏强权的理想人格的向往,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虚伪和势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钺:象征权威和统治。
  • 孤竹:象征贤人和高尚的道德。
  • 采薇:象征隐居和不食周粟的决心。
  • 盗蹠:象征极端的贬低和道德的沦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孤竹两君子”指的是谁? A. 伯夷和叔齐 B. 孔子和孟子 C.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