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行人到武昌,已作半途喜。
那识武昌南,烟水五千里。
白话文翻译:
行人抵达武昌,已是半途的喜悦。
谁能知晓武昌的南边,烟水绵延五千里?
注释:
- 行人:旅途中的人,这里指代诗人或他所描绘的人。
- 武昌:位于湖北省,是长江沿岸的重要城市,历史悠久。
- 半途喜:指在旅途中已经走了很远,感到高兴。
- 那识:哪能知道,表示惊讶。
- 烟水:形容江河湖泊上空的雾气与水面,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 五千里:夸张手法,形容景色的辽阔和迷离。
典故解析:
“武昌”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和文化名词,尤其在明清时期,它是南方的一个重要商贸中心。诗中提到的“烟水”则可以联想到《楚辞》中对江河湖泊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感受。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高珩,明代诗人,擅长诗歌和散文,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哲思,语言清新自然。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高珩旅途中,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对旅途的思考,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
诗歌鉴赏:
此诗简洁明了,情感真挚,传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喜悦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首句“行人到武昌,已作半途喜”开篇便点明了行人的状态,旅途的辛劳与期待在此刻化为欢愉。接下来的“那识武昌南,烟水五千里”,则用“烟水”描绘出一幅辽阔而朦胧的水乡图景,给人一种无限遐想的空间。诗中通过对武昌南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诗歌虽短,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意象,体现了高珩深厚的诗歌功底和独特的观察视角。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行人到武昌:描绘了旅人到达武昌的情景,暗示旅途的艰辛。
- 已作半途喜:表达行人虽然未到终点,但已获得了喜悦。
- 那识武昌南:引出下一句,表明对武昌南方景色的美好期待。
- 烟水五千里: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武昌南的辽阔景致,表达人生旅途的无尽可能。
-
修辞手法:
- 夸张:使用“烟水五千里”来增强景色的辽阔感。
- 对比:旅途的辛苦与景色的美好形成强烈对比,突显诗人的心境。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旅途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悟与追求。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行人:象征人生旅途中的每一个人,代表探索和追求。
- 武昌:不仅是地名,更是文化与历史的象征。
- 烟水:象征着自然的神秘与美好,给人以遐想。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城市是哪个?
- A. 武汉
- B. 武昌
- C. 南昌
- D. 北京
-
诗歌中“烟水”主要用来形容什么?
- A. 山
- B. 河
- C. 湖泊
- D. 天空
-
诗人对旅途的感受是?
- A. 失落
- B. 喜悦
- C. 忧伤
- D. 疲惫
-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王维《山居秋暝》
-
诗词对比:
- 《早发白帝城》描绘了早晨山水的壮丽景色,与高珩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现了自然的宁静与美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珩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