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入衡州郭,先见衡州城。
城墙垂薜荔,大抵似巴陵。
白话文翻译:
在未进入衡州的城郭之前,就已远远看到衡州的城墙。城墙上挂满了薜荔,整体看起来大致与巴陵相似。
注释:
- 衡州:古地名,今湖南省衡阳市。
- 郭:城郭,指城墙及其周边的防御设施。
- 薜荔:一种攀援植物,常用于装饰,象征着繁茂的自然景观。
- 巴陵:古代巴地,今湖南岳阳,因其自然景观而著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珩,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诗歌见长,作品风格多样,善于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高珩前往南岳途中,表达了他对衡州城市景观的初步印象。衡州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
诗歌鉴赏:
《祭告南岳杂诗 其三》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衡州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展示出诗人对这一地方的深厚感情。开篇“未入衡州郭,先见衡州城”便引人入胜,仿佛置身于旅行的路途中,透过远景就能感受到城市的雄伟。接下来的“城墙垂薜荔”则通过具体的景物营造出一种生动的画面,薜荔的生长不仅增添了城市的美感,也象征着生机与繁荣。最后一句“大抵似巴陵”则是将衡州与巴陵进行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两个地方的相似之处的感慨,暗含着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故土的思念。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不仅展示了地理风貌,更传递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未入衡州郭:未到达衡州的城郭,表现出一种期待与远眺的感觉。
- 先见衡州城:在远处就能看到城墙,暗示衡州的显赫与壮观。
- 城墙垂薜荔:描写自然环境,表明城墙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大抵似巴陵:通过对比,彰显两地的相似之美。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未入”与“先见”,形成了一种对比。
- 比喻:隐含的对两地的比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观察。
主题思想: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衡州和巴陵自然景观的赞美,同时流露出一种游历中的期待与思索。诗中透出对故土的眷恋与对自然之美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衡州城:象征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薜荔:代表自然的生机与灵动。
- 巴陵:作为对比,象征着自然的壮丽与诗人情感的共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衡州”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湖南省
- B. 广东省
- C. 四川省
-
“薜荔”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凋零
- B. 繁茂
- C. 贫瘠
-
诗人通过什么手法来表达对两个地方的感慨?
- A. 拟人
- B. 对比
- C. 排比
答案:
- A. 湖南省
- B. 繁茂
- B. 对比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对国家与自然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通过高楼远眺的手法,展示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情感。
- 《春望》:则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国破家亡的感慨,与高珩的自然描写形成对照。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珩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