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丑重五》

时间: 2025-01-08 02:24:25

飞棹中流救屈平,俚歌宁复楚遗声?

危冠更在门楣上,但觉萧敷与艾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乙丑重五
飞棹中流救屈平,
俚歌宁复楚遗声?
危冠更在门楣上,
但觉萧敷与艾荣。

白话文翻译

在汨罗江中划船,试图拯救屈原,
民间的歌谣,何能再续楚地的遗音?
高悬的冠冕依旧在门上,
但却只觉得艾草香气弥漫。

注释

字词注释

  • 飞棹: 快速划动的船桨。
  • 屈平: 指屈原,楚国的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以忠诚和正直著称。
  • 俚歌: 民间流传的歌曲。
  • 危冠: 高悬的帽子,象征着地位和权威。
  • 萧敷: 指萧条的样子,亦有悲凉之意。
  • 艾荣: 艾草的花,艾草在端午节时用作驱邪避疫的象征。

典故解析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其高洁的品格和忧国忧民的精神闻名。诗中提到的“飞棹中流救屈平”暗指屈原投江自尽的悲壮场景,表现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与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作品风格豪放激昂,常以个人情怀寄托国家兴亡。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重五节,即端午节,陆游借此节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体现了他对忠臣烈士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歌鉴赏

《乙丑重五》是一首感怀诗,通过屈原的历史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开篇以“飞棹中流救屈平”点题,表现出对屈原的敬仰,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在当时国家动荡、民心不安的情境下对理想的追求。接着,诗人以“俚歌宁复楚遗声”的质问,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和历史英雄的追忆,感叹民间歌谣已无法再续屈原的遗音,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失落。

“危冠更在门楣上”一句,则通过对权威象征物的描绘,暗示了当时人们对权力的依赖与期待,同时也折射出诗人的无奈和愤懑。最后一句“但觉萧敷与艾荣”则以艾草作为象征,传达了诗人对端午节的感怀,以及对屈原精神的继承与弘扬。这一系列意象交织,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飞棹中流救屈平: 描绘了屈原在江流中艰难挣扎的场景,表现出诗人对屈原的钦佩与同情。
  • 俚歌宁复楚遗声: 质疑民间歌谣的力量,暗示古老的文化与精神难以再现。
  • 危冠更在门楣上: 表现出社会地位的象征,反映了对权力的渴望与无奈。
  • 但觉萧敷与艾荣: 结合端午节的传统,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修辞手法
此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比如“飞棹”与“救屈平”的结合,以及“危冠”与“门楣”的对照,形成了鲜明的意象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屈原的怀念与对历史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屈原: 忠诚与正义的象征。
  • 飞棹: 追求理想与自由的象征。
  • 艾草: 传统文化的象征,表达对历史的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屈平”指的是谁?

    • A. 李白
    • B. 屈原
    • C. 杜甫
  2. 诗中“飞棹”指的是什么?

    • A. 船桨
    • B. 船
    • C. 河流
  3. “危冠更在门楣上”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传统的追忆
    • B. 对权力的渴望与无奈
    •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自述,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 《端午日赐衣》:汪洙的诗作,表达对端午节的传统与情感。

诗词对比
陆游与屈原的作品都体现了对国家的深切关怀,但陆游的作品更强调历史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承,而屈原则更突出个人的悲壮与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陆游诗文集》
  2. 《屈原与楚辞研究》
  3.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