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田家 其二
作者:梅尧臣 〔宋代〕
草木绕篱盛,田园向郭斜。
去锄南山豆,归灌东园瓜。
白水照茅屋,清风生稻花。
前陂日已晚,聒聒竞鸣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乡村田园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草木繁茂环绕着篱笆,田园的方向斜向城郭。农人出门去锄南山的豆子,归来时则为东园的西瓜浇水。清澈的水面映照着茅草屋,清风在稻花间轻轻吹拂。傍晚时分,田边的蛙鸣声此起彼伏,显得格外热闹。
注释:
- 篱:篱笆,围住田地的墙。
- 郭:城郭,指城市外围的地方。
- 锄:用锄头除草或松土。
- 灌:浇水。
- 白水:清澈的水,可能指河流或池塘。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
- 清风:清新的风。
- 陂:小的水池或田埂。
- 聒聒:形容声音嘈杂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白华,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和七言诗。他的作品大多反映田园生活,表现出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生活的美好。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之时。诗人通过描写农村的日常生活,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崇尚和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田家 其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的生机与和谐。诗的开头“草木绕篱盛,田园向郭斜”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田园景象,草木繁茂,构成了一个自然的屏障,给人以安全与温馨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去锄南山豆,归灌东园瓜”展现了农人的辛勤劳作,表现了他们与土地的密切关系。农人出门锄豆,回家浇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农事循环,体现了自然与人类劳动的和谐。
接下来的描写“白水照茅屋,清风生稻花”则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傍晚场景,清水映照着茅屋,清风中弥漫着稻花的香气,给人一种宁静的惬意感。诗的结尾“前陂日已晚,聒聒竞鸣蛙”则通过蛙鸣声带入了晚间的氛围,表现了自然界的生动与热闹。
整首诗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和谐的向往,给人以深刻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草木绕篱盛:草木旺盛地生长,环绕在篱笆周围,表现出乡村的生机。
- 田园向郭斜:田园的方向倾斜朝向城郭,描绘出田园的地理位置。
- 去锄南山豆:前往南山锄豆,展示了农人的劳作。
- 归灌东园瓜:回家时为东园的西瓜浇水,表现了农人的勤劳和细心。
- 白水照茅屋:清澈的水面映照出茅草屋,描绘出宁静的乡村夜晚。
- 清风生稻花:清风中带有稻花的芳香,增添了田园的美感。
- 前陂日已晚:傍晚时分,日落西山,营造出时间的流逝感。
- 聒聒竞鸣蛙:蛙声此起彼伏,表现出田园的热闹和生命的活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白水”与“茅屋”相对照,形成生动的画面。
- 拟人:用“清风生稻花”描绘自然的活力,让自然更具人性化的气息。
- 对仗:全诗语言简练,句式对称,增强了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场景,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乡村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简单、质朴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木:象征生命与生长,表现了乡村的繁荣。
- 茅屋:代表简单朴素的生活,体现了农人的生活状态。
- 白水:清澈的水象征纯净与宁静,营造出和谐的自然环境。
- 稻花:象征丰收与富饶,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蛙鸣:代表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热闹,表达了田园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去锄南山豆”主要描述了什么?
- A) 农人回家
- B) 农人去工作
- C) 农田丰收
-
诗中“清风生稻花”说明了什么?
- A) 风很大
- B) 稻花香气扑鼻
- C) 稻子已经成熟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了哪种动物的叫声?
- A) 鸟
- B) 蛙
- C) 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陶渊明:描绘了一个理想的桃花源,反映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江村即事》杜甫:同样表现了农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对比:
- 梅尧臣 vs. 陶渊明:两位诗人都热爱田园生活,但梅尧臣更注重细节的描写,而陶渊明则倾向于表达理想与哲思。
- 梅尧臣 vs. 王维:两者都擅长描绘自然,但王维的作品更富有哲理性,而梅尧臣则更具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包含梅尧臣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古诗词鉴赏》:对古诗词的详细解析和背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