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客谢竹 扬州驳杂地,不辨龙蜥蜴。 客身正干枯,行处无膏泽。 太山道不远,相庇实无力。 君若随我行,必有煎茶厄。
白话文翻译:
在扬州这片纷繁复杂的地方,连龙和蜥蜴都难以分辨。 我这客人的身体正如同干枯的树枝,所到之处没有滋润的恩泽。 泰山的路途并不遥远,但相互庇护实在是无能为力。 如果你愿意跟随我前行,必然会遭遇煎茶的困境。
注释:
- 扬州驳杂地:扬州,地名,位于今江苏省。驳杂,指混杂、纷繁复杂。
- 不辨龙蜥蜴:比喻难以分辨真假或好坏。
- 客身正干枯:比喻作者自身处境艰难,如同干枯的树枝。
- 行处无膏泽:膏泽,指滋润的恩泽。全句意为所到之处没有得到帮助或恩惠。
- 太山道不远:太山,即泰山,位于山东省。全句意为泰山的路途并不遥远。
- 相庇实无力:相互庇护实际上是无能为力。
- 煎茶厄:煎茶,指煮茶的过程。厄,困境。全句意为跟随作者会遭遇困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仝,唐代诗人,字叔伦,号玉川子,以豪放不羁、诗风奇特著称。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个性和批判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卢仝在与友人的赠答诗中的一部分,反映了作者在扬州的复杂社会环境中的个人感受和困境。诗中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作者在扬州的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孤独和无助。诗中“不辨龙蜥蜴”一句,巧妙地描绘了社会的混沌和真假难辨的现实。而“客身正干枯”和“行处无膏泽”则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困境和无助感。最后两句“太山道不远,相庇实无力”和“君若随我行,必有煎茶厄”,则透露出作者对未来的悲观和对友人的劝诫,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卢仝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扬州驳杂地,不辨龙蜥蜴:首句通过扬州的复杂社会环境,引出真假难辨的现实,为全诗定下基调。
- 客身正干枯,行处无膏泽:第二句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作者的困境和无助感。
- 太山道不远,相庇实无力:第三句通过泰山的路途不远,但相互庇护无力的对比,表达了作者的无奈。
- 君若随我行,必有煎茶厄:最后一句通过劝诫友人,透露出作者对未来的悲观和对友人的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客身正干枯”和“不辨龙蜥蜴”,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困境和现实的混沌。
- 象征:如“行处无膏泽”和“太山道不远”,通过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无助和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扬州复杂社会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无助和对未来的悲观,展现了卢仝诗歌的批判性和个性。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如“扬州驳杂地”、“客身正干枯”、“太山道不远”等,通过这些意象,展现了作者的困境和现实的混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不辨龙蜥蜴”一句,比喻了什么? A. 社会的混沌 B. 真假难辨的现实 C. 作者的困境 D. 友人的劝诫 答案:B
-
诗中“客身正干枯”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象征 C. 对仗 D. 拟人 答案:A
-
诗中“君若随我行,必有煎茶厄”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乐观 B. 悲观 C. 无奈 D. 关心 答案: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卢仝的其他赠答诗,如《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中的其他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卢仝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诗词对比:
- 可以与唐代其他诗人的赠答诗进行对比,如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分析不同诗人在表达友情和现实感受上的差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卢仝的全部诗歌,是研究卢仝诗歌的重要资料。
- 《唐代诗人传记资料汇编》:提供了卢仝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有助于深入理解其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