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题项羽庙)》
时间: 2025-01-06 14:20: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江东去(题项羽庙)
作者: 黎廷瑞 〔宋代〕
鲍鱼腥断,楚将军鞭虎驱龙而起。
空费咸阳三月火,铸就金刀神器。
垓下兵稀,阴陵道隘,月黑云如垒。
楚歌发,山川都姓刘矣。
悲泣呼醒虞姬,和伊死别,雪刃飞花髓。
霸业休休难不逝,英气乌江流水。
古庙颓垣,斜阳老树,遗恨鸦声里。
兴亡休问,高陵秋草空翠。
白话文翻译
大江奔流向东去,鲍鱼的腥气断绝了,楚将军项羽像驾驭猛虎驱动神龙般起舞。
空耗了咸阳三个月的火焰,铸造出金刀和神器。
垓下战场兵力稀少,阴陵小道狭隘,月色昏暗,乌云如垒。
楚歌响起,山川都成了刘氏的天下。
悲泣声唤醒了虞姬,与她的死别,刀剑上飞舞着花瓣的血。
霸业兴衰难以长久,英雄的气概如乌江的流水。
古庙的墙垣已经颓废,斜阳洒在老树上,遗留下的怨恨在乌鸦的鸣叫中回响。
兴亡的事情无须再问,高陵的秋草已是空翠。
注释
- 鲍鱼腥断:形容鲍鱼的腥味断绝,暗指楚国的衰败。
- 楚将军:指项羽,楚汉争霸中的主要人物。
- 咸阳:秦国的都城,象征着权力和荣耀。
- 垓下:项羽与刘邦决战的地方。
- 阴陵道:指地势险恶的道路,暗示战事艰难。
- 楚歌:项羽的悲歌,象征着楚国的失败。
- 虞姬:项羽的爱妾,象征着爱情的悲剧。
- 乌江:项羽自刎之地,象征着英雄的悲哀。
典故解析
- 项羽与虞姬:项羽在与刘邦争夺天下时,最终失败,虞姬为爱而死,成为悲剧典型。
- 楚歌四起:项羽的楚歌响起,象征着楚国的覆灭与无奈。
- 乌江自刎:项羽选择自杀,表达了对失败的绝望与对理想的坚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廷瑞,宋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诗往往蕴含着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项羽庙,表达了对项羽这一历史英雄的崇敬与惋惜,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大江东去(题项羽庙)》通过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英雄悲剧的深邃内涵。开篇以“鲍鱼腥断”,引出项羽的悲惨命运,展现出楚国的败落和历史的无情。诗中提到的“咸阳三月火”则暗示着权力的虚无,英雄的壮志最终化为泡影。随着“垓下兵稀”的描写,战局的紧迫感和绝望感愈发明显,传达出一股强烈的历史悲剧感。
整首诗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古庙颓垣”、“斜阳老树”,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的画面感,也使得历史的沉重感愈发明显。结尾的“兴亡休问,高陵秋草空翠”,更是对历史的反思与感慨,表达了对英雄事迹的追忆与无奈,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鲍鱼腥断:点出楚国的衰败,暗含对项羽的惋惜。
- 楚将军鞭虎驱龙而起:形象地描绘项羽的英勇与力量。
- 空费咸阳三月火:暗示权力的短暂与虚无。
- 垓下兵稀:表现战争的惨烈与艰难。
- 阴陵道隘,月黑云如垒:描绘出战局的紧迫与险恶。
- 楚歌发,山川都姓刘矣:展示楚国的覆灭,刘邦的胜利。
- 悲泣呼醒虞姬:引入个人情感,强化悲剧感。
- 霸业休休难不逝,英气乌江流水:感叹英雄气概的消逝。
- 古庙颓垣,斜阳老树:意象凄凉,暗示历史的沉重。
- 遗恨鸦声里:结尾的惆怅,留给读者深思。
- 兴亡休问,高陵秋草空翠:以历史为镜,反思兴亡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鞭虎驱龙”,生动形象地描绘项羽的气势。
- 对仗:如“月黑云如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遗恨鸦声里”,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项羽的描写,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英雄的悲剧,传达出对往昔辉煌的追忆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鲍鱼:象征着奢华与败落。
- 楚歌:传达英雄的悲哀与失落。
- 乌江:象征着绝望与悲剧。
- 古庙: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衰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楚将军是谁? A. 刘邦
B. 项羽
C. 司马迁
D. 曹操 -
“兴亡休问”中的“兴亡”指的是什么? A. 国家兴衰
B. 个人成败
C. 事业成就
D. 家庭幸福 -
“古庙颓垣”中“古庙”象征什么? A. 新兴文化
B. 历史的回忆
C. 未来的希望
D. 个人情感
答案
- B. 项羽
- A. 国家兴衰
- B. 历史的回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项羽本纪》:司马迁所著,详细记录项羽的生平与事迹。
- 《天问》:屈原的作品,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情感。
诗词对比
- 《垓下歌》:同样描绘项羽的悲剧,气氛更为悲凉。
- 《离骚》:屈原的作品,表达个人的理想与对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歌选》
- 《项羽与刘邦》
- 《宋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