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8:50:42

帘波侬汝。

莫放春归去。

唱澈吴云天尺五。

认取旧时钿柱。

少年鸲鹆心情。

护花乞与金铃。

梦到红罗亭子,归来斜月残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 其二
作者: 赵尊岳

帘波侬汝。莫放春归去。
唱澈吴云天尺五。认取旧时钿柱。
少年鸲鹆心情。护花乞与金铃。
梦到红罗亭子,归来斜月残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的意思是:
帘外的波光好似你,别让春天轻易离去。
唱响那吴地的云天,寻找那旧时的美好记忆。
年轻的鸲鹆心中满是情思,恳求花神赐予金铃。
梦中我来到红罗亭,归来时却只见斜月下的残灯。


注释

  • 帘波:帘外的波光,形容春光明媚。
  • 侬汝:你我,表现亲昵的称呼。
  • 春归去:春天离去,寓意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吴云天:指吴地(今江苏一带)特有的云天,代表美丽的景色。
  • 钿柱:旧时的装饰物,象征过去的美好。
  • 鸲鹆:一种鸟,象征青春与情感。
  • 金铃:象征美好祝福与愿望。
  • 红罗亭子:红色丝绸制成的亭子,象征梦境中的美好场所。
  • 斜月残檠:月亮斜挂,灯光微弱,暗示梦的结束与现实的回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尊岳(约1865—1937),原名赵承润,字仲明,号水月,近代著名词人,精通古典诗词和散文。其词风清新隽永,情感细腻,常以自然景物抒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赵尊岳早期,正值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借用春天的意象,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过去温馨记忆的怀念。


诗歌鉴赏

《清平乐 其二》是一首描写春天与情感交织的词作,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春天的留恋与美好记忆的追忆。开头以“帘波侬汝”引入,既有对自然美的描绘,也有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表现出一种温柔的情感。接着,诗人继续表达对春天的渴望,“莫放春归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不舍。

下文提到“唱澈吴云天尺五”,不仅让人感受到吴地的美丽风光,更是回忆中那份久违的清新。接下来的“认取旧时钿柱”,则象征着对过往幸福时光的追溯与向往。最后两句,“梦到红罗亭子,归来斜月残檠”,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体现了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给人以深思。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青春、爱情及自然的热爱,字句间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与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帘波侬汝”:帘外的波光映照着你,象征着春光明媚,情感深厚。
    • “莫放春归去”:不希望春天轻易离去,表现对美好时光的珍视。
    • “唱澈吴云天尺五”:唱响吴地的美丽蓝天,表达对故乡风光的眷恋。
    • “认取旧时钿柱”:追忆过去的美好事物,钿柱代表着旧时的繁华。
    • “少年鸲鹆心情”:年轻的鸲鹆充满情感,象征着青春的活力。
    • “护花乞与金铃”:期待花神的馈赠,金铃象征着美好的愿望。
    • “梦到红罗亭子”:梦中回到美好的地方,体现对往昔的怀念。
    • “归来斜月残檠”:现实中只见斜月与残灯,象征梦境的破灭与现实的无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帘波比作“侬汝”,生动形象。
    • 对仗:如“护花乞与金铃”,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花神被赋予人性,体现对自然的崇敬。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青春、春天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无奈与感伤,情感真挚而细腻。


意象分析

  • 帘波:象征自然之美与情感的交融。
  • :代表青春与美好时光。
  • 吴云天:体现故乡的独特风光,寄托思乡之情。
  • 钿柱:象征过去的繁华与美好回忆。
  • 鸲鹆:象征青春与情感的活力。
  • 红罗亭子:梦境中的理想场所,象征着美好的追忆。
  • 斜月残檠:象征现实的残酷与梦境的凋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词中“莫放春归去”的意思是:
    A. 希望春天永驻
    B. 不希望春天离去
    C. 春天已经来了
    D. 春天已经过去

  2. “少年鸲鹆心情”中“鸲鹆”是什么象征?
    A. 年轻的鸟
    B. 美好的回忆
    C. 青春与情感
    D. 乡愁

  3. “梦到红罗亭子,归来斜月残檠”中,斜月残檠象征什么?
    A. 梦的结束
    B. 春天的来临
    C. 过去的美好
    D. 现实的美好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虞美人》(李煜)
  • 《如梦令》(李清照)

诗词对比

  • 李煜的《虞美人》同样表达了对往昔的思念,情感深沉而细腻。
  • 李清照的《如梦令》则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失去的无奈。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词学通论》
  • 《近现代词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