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9 16:48:14

子虚乌有,真个消魂否。

擪笛弹筝交玉手,唱出晓风杨柳。

书生未耐寒酸,寄想惊鸿舞鸾。

何日珠圆翠绕,画中且自寻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二首 其一
作者: 蒋士铨

子虚乌有,真个消魂否。
擪笛弹筝交玉手,
唱出晓风杨柳。
书生未耐寒酸,
寄想惊鸿舞鸾。
何日珠圆翠绕,
画中且自寻看。

白话文翻译:

这是否只是虚幻的存在,真的让人心碎呢?
轻轻地吹笛弹琴,玉手交错,
唱出晨风中摇曳的杨柳。
书生还未能耐受那寒酸的生活,
寄托着对惊鸿舞姿和凤凰的想象。
何时才能看到圆满的珠子和翠色环绕,
在画中自寻那美好的景象呢?

注释:

  • 子虚乌有:指虚幻、不真实的事物。
  • 消魂:心神恍惚,形容极度思念或伤感。
  • 擪笛:用手指弹奏笛子。
  • 弹筝:指弹奏古筝,是一种弦乐器。
  • 寒酸:形容生活贫困,寒酸的处境。
  • 惊鸿:比喻美丽的女子,常用来形容舞姿优美。
  • 珠圆翠绕:形容完美的景象,珠子和翠色环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士铨,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词作品在清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作品多表现对生活的思考与情感,风格婉约而富有情趣。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复兴之际,诗人通过对生活的感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清平乐二首 其一》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诗人通过对音乐、自然与理想的描绘,展现了内心深处的柔情与渴望。开篇的“子虚乌有”便引导读者进入一种虚幻与真实交错的思索状态,表现出一种对于存在的疑问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接着,诗人通过“擪笛弹筝”描绘出一种和谐美好的音乐场景,音乐成为了情感的载体,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书生未耐寒酸”,则展现出诗人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无奈与苦涩,他渴望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寄托与升华。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惊鸿舞鸾”得以体现,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女性形象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两句“何日珠圆翠绕,画中且自寻看”,则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珠子与翠色的结合象征着完美与和谐,而“画中”则指向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诗人希望在现实中寻求到这一美好的境界。

整首词通过音韵的和谐与意象的交织,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深邃与广阔,反映出清代文人对于生活、理想与美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子虚乌有,真个消魂否:表达对虚幻与真实的怀疑,是否真的令人心碎。
  2. 擪笛弹筝交玉手:描绘音乐的美好,手指轻巧地演奏乐器。
  3. 唱出晓风杨柳:自然的美景在音乐中显现,晨风与柳树的柔美。
  4. 书生未耐寒酸:书生对生活的苦涩感受,体现出对贫困的无奈。
  5. 寄想惊鸿舞鸾:寄托对美好事物的幻想,惊鸿与舞鸾象征着理想与美丽。
  6. 何日珠圆翠绕: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希望能实现理想。
  7. 画中且自寻看:在理想的画卷中寻求生活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惊鸿舞鸾”形象地比喻美丽的女子与理想状态。
  • 拟人:音乐与自然的描写,使其具有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词句对称,增强了节奏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音乐、美景与理想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反映了清代文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子虚乌有:象征虚幻与真实的对立。
  • 晓风杨柳:自然的美好,代表生命的柔软与生机。
  • 珠圆翠绕:象征完美的生活状态与和谐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子虚乌有”是什么意思? A) 真实存在
    B) 虚幻的
    C) 美好的

  2. 诗中提到的乐器有哪些? A) 琵琶、古筝
    B) 笛、筝
    C) 钢琴、吉他

  3. 书生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A) 富裕
    B) 贫困
    C) 自由

答案:

  1. B) 虚幻的
  2. B) 笛、筝
  3. B) 贫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较,蒋士铨的作品更注重对音乐与自然的描绘,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对过往的怀念。两者在风格上虽有差异,但都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清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