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

时间: 2025-01-06 09:22:40

麦黄蚕登簇,秧青雨催耕。

农家竭作诗,无工搏蚊虱。

短杠雁鹜进,修繂蝼蚊行。

谟盖溪壑满,名言舆梁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悯农
作者: 洪咨夔 〔宋代〕

麦黄蚕登簇,秧青雨催耕。
农家竭作诗,无工搏蚊虱。
短杠雁鹜进,修繂蝼蚊行。
谟盖溪壑满,名言舆梁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农田的丰收景象和农民的辛劳。麦子黄了,蚕虫爬满了,稻秧在雨中催促着人们耕作。农家在忙碌中甚至无暇写诗,辛勤劳作却还要抵御蚊虫的叮咬。短杠上的雁和鹜飞来,修整的蝼蚊也在田间行走。农家的理想和计划在溪流和山谷中散布,成就了他们的名声与事业。

注释:

  • 麦黄:麦子成熟的颜色,象征丰收。
  • 蚕登簇:指蚕虫聚集在一起,暗示养蚕的繁忙。
  • 秧青:稻秧青翠,生机勃勃,象征农作物的生长。
  • :与“搏斗”有关,这里指抵抗或驱赶。
  • :指叮咬的虫子,暗示农民的辛劳和困扰。
  • 短杠:可能指农具或工具,这里形象地描绘了农民的耕作场景。
  • 谟盖:计划、理想的实现。
  • 舆梁:指的是交通工具,象征着事业的成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字子渊,号秋水,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沉稳,常表达对农民生活的关怀与同情,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悯农》写于农忙季节,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的重视,也展现了农民在生存压力下的无奈与坚持。

诗歌鉴赏:

《悯农》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辛苦与无奈。诗中以“麦黄蚕登簇”开篇,既点明了时节的变化,又引入了农业的主题,表现出丰收的希望与辛勤的付出。接着“秧青雨催耕”一句,描绘了雨水滋润禾苗的画面,寓意着农民在自然的滋养下,仍需努力耕耘。

“农家竭作诗,无工搏蚊虱”则突显出农民忙碌的生活状态,连写诗的时间都没有,生活的艰辛和对自然的无奈尽显其中。短杠雁鹜的描写,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暗含了农民与自然的关系。

最后两句“谟盖溪壑满,名言舆梁成”,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农民的理想和目标,尽管辛劳,但理想的实现将会带来名声和成就。

整体上,这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入了对生活的深思,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农民辛劳的深切同情,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麦黄蚕登簇:描绘了麦子成熟的景象,蚕虫在田间聚集,暗示着丰收的希望与农忙的景象。
  2. 秧青雨催耕:稻秧在雨水的滋润下生机勃勃,暗示着农民必须抓紧时间耕作。
  3. 农家竭作诗:农民忙于劳作,连写诗的时间都没有,表现出生活的艰辛。
  4. 无工搏蚊虱:进一步强调农民的困扰,连抵挡蚊虫的精力都没有。
  5. 短杠雁鹜进:描绘自然中的鸟类,象征着农田的生机。
  6. 修繂蝼蚊行:蝼蚊在田间穿行,暗示着自然的多样性与农民的辛劳。
  7. 谟盖溪壑满:农民的理想和计划在自然中扩展。
  8. 名言舆梁成:最终,努力的成果将带来丰厚的回报与成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农民生活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自然中的鸟虫被赋予生命,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
  • 对仗:诗句间的对仗和谐,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同情与尊重,表现了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麦黄:象征丰收与希望。
  • 秧青: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
  • 蚕登:代表辛勤的劳动与付出。
  • 雨催:自然对农作的滋养,象征着机遇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了什么季节的农忙景象?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诗中的“无工搏蚊虱”表现了农民怎样的生活状态?

    • A. 轻松愉快
    • B. 忙碌辛苦
    • C. 悠闲自在
    • D. 富裕安逸
  3. 诗中提到的“短杠”可能指代什么?

    • A. 家具
    • B. 农具
    • C. 食物
    • D. 衣服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1. 《春望》(杜甫):

    • 主题相似,均表现了对农民生活的关怀。
    • 杜甫的诗歌更侧重于国家的命运与民生困苦。
  2.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 同样描绘自然与人,强调生命的轮回与离别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洪咨夔的《悯农》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