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半闻莺
作者: 洪咨夔 〔宋代〕
木叶青黄几栗留,
尽情啼破两山幽。
怕人冷落生秋思,
故作春声为遣愁。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秋天的中段,树上的叶子已经有些青黄,几乎快要掉落;黄莺在山间尽情鸣叫,打破了两山之间的寂静。诗人担心被人冷落而生出秋天的忧愁,因此特意在此时模仿春天的鸟声来排遣自己的烦恼。
注释:
- 木叶:树木的叶子。
- 青黄:青色和黄色,这里指树叶的变色。
- 几栗:几乎掉落的意思,形容树叶的状态。
- 尽情:尽情地、毫无顾忌地。
- 啼破:鸟鸣声打破了寂静。
- 两山幽:指两座山之间的幽静,环境的描绘。
- 冷落:被冷淡、被忽视。
- 秋思:秋天的思绪,多指思念和忧愁。
- 故作春声:故意模仿春天的鸟鸣声。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特定的典故,但体现了对季节变迁的敏感和个人情感的抒发,符合宋代诗人对自然与情感的细腻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洪咨夔,字孟坚,号逢春,宋代诗人,以山水诗和咏物诗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初秋,正是自然景色逐渐转变的时节,诗人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表达内心的孤独和对春天的怀念,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情感的探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和对情感的细腻感悟。首句通过对树叶青黄的描写,唤起了秋天即将到来的感觉,这种色彩的对比不仅展示了自然的变化,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忧愁。接下来的“尽情啼破两山幽”则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黄莺在山间的鸣叫,打破了秋天的沉寂,给人一种活泼的感觉。
然而,随着情感的展开,诗人表现出对被人冷落的担忧,这种情感的转折为整首诗增添了一层深意。诗中的“故作春声为遣愁”表现了诗人试图通过模仿春天的鸟鸣来排解秋天的忧愁,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春天的向往和对当下孤独感的抵抗。正是这种对比,让整首诗充满了情感的张力,既有自然的美,又有内心的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木叶青黄几栗留:树叶已经变得青黄,几乎要掉落,暗示着秋天的来临。
- 尽情啼破两山幽:黄莺在山中尽情鸣叫,打破了安静的环境,营造出热闹的氛围。
- 怕人冷落生秋思:担心被忽视而产生了秋天的思绪,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感。
- 故作春声为遣愁:故意模仿春天的鸟声来排解愁苦,展现了对春天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青黄的树叶与春声的对比,表现了季节的变化和情感的纠结。
- 拟人:黄莺的鸣叫被赋予了情感,打破了山间的幽静。
- 象征:秋天象征着衰老与思念,春天则象征着希望与重新开始。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秋天和春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反映了人对孤独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木叶:象征着季节的变化与生命的轮回。
- 黄莺: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秋思:象征着思念与哀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季节是哪个?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诗人为何模仿春声?
- A) 因为春天来了
- B) 为了排遣秋天的愁苦
- C) 喜欢鸟鸣
- D) 忘记了秋天
-
诗中“尽情啼破两山幽”的意思是什么?
- A) 鸟叫声让山变得空旷
- B) 鸟叫声打破了山间的寂静
- C) 鸟在两山之间飞来飞去
- D) 山很幽静
答案:
- C) 秋天
- B) 为了排遣秋天的愁苦
- B) 鸟叫声打破了山间的寂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山中杂吟》 by 王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中杂吟》相比,洪咨夔的《秋半闻莺》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王维则在自然景色中融入了更多的哲理思考。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但表达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前者更显孤寂,后者则更为宁静。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诗人作品集》
- 《古诗词研究与鉴赏》
以上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