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罗浮三十里,楼对玉崔嵬。
风卷软红去,云扶飞翠来。
会心须尽帙,适性莫多杯。
除得翳根尽,灵光生镜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山水景致,诗人站在尘外楼上,俯瞰远处的罗浮山,层峦叠嶂,巍峨壮丽。风儿轻轻吹过,卷走了绯红的花瓣,云彩托起了飞舞的青翠。要想达到心灵的共鸣,必须放下世俗的束缚,适度地饮酒才是恰当的。只有当遮蔽的根源去除,灵光才能在镜台中显现。
注释:
字词注释:
- 罗浮:指罗浮山,位于今广东省,是道教名山之一。
- 崔嵬:形容山高耸入云。
- 软红:指柔软的红色花瓣。
- 会心:心灵相通,理解。
- 帙:书帙,书籍。
- 翳根:遮蔽的根源,指内心的杂念。
- 灵光:指心灵的明亮状态。
- 镜台:比喻清澈的心灵。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提到的“罗浮”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象征着高洁与超然的精神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字承天,号天启,南宋诗人,曾任职于地方,崇尚道教,作品多表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作者游历山水时,抒发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同时表达内心的淡泊与追求。
诗歌鉴赏:
《寄题辛氏尘外楼》是一首描绘山水之美和表达人生哲学的诗作。开篇以“罗浮三十里”引入,直接点明了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展现出自然的雄伟与壮丽。诗中“楼对玉崔嵬”的描写,令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巍峨的气势。
接下来的“风卷软红去,云扶飞翠来”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自然界的动态美。风和云的描绘,赋予了静态的山水以生动的生命。诗人在此不仅仅是欣赏风景,更通过这些自然元素反映出内心的情感与思想。
“会心须尽帙,适性莫多杯”则转向了人生的哲理,强调心灵的共鸣与适度的生活。在繁忙的世俗中,只有放下那些多余的牵挂,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这种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自然的描绘,更是一种生存智慧的传达。
最后两句“除得翳根尽,灵光生镜台”总结了诗的主题,表达了对内心明亮状态的追求。去除心灵的杂念,才能让真我显现,展现出诗人对自由与灵性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罗浮三十里,楼对玉崔嵬。
描绘了诗人所处的位置,远眺罗浮山,表现出山的高峻与楼的雅致。 -
风卷软红去,云扶飞翠来。
描绘自然景色,生动地表现出风和云的运动,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
会心须尽帙,适性莫多杯。
传达出达成心灵共鸣的必要条件,强调放下束缚,适度饮酒的哲学。 -
除得翳根尽,灵光生镜台。
说明要想内心清明,需去除遮蔽,才能显现真正的自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心灵状态相联系,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风卷软红去,云扶飞翠来”,工整而富有音乐感。
主题思想:
诗歌传达了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宁静的思想,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罗浮:象征高洁与超然的境界。
- 软红:代表柔美与生命的短暂。
- 云:象征自由与变化。
- 灵光:象征内心的明亮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山是哪个山? A. 泰山
B. 罗浮山
C. 黄山 -
“会心须尽帙”中的“帙”指的是什么? A. 酒杯
B. 书籍
C. 画卷 -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高》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孤独与壮阔的情感。而洪咨夔的诗则更加注重心灵的宁静与超然。两者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名篇解析》
- 《洪咨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