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乌夜啼》

时间: 2025-01-17 09:41:48

忽忽南飞返,危弦共怨凄。

暗霜移树宿,残夜绕枝啼。

咽绝声重叙,愔淫思乍迷。

不妨还报喜,误使玉颜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乌夜啼》

忽忽南飞返,危弦共怨凄。
暗霜移树宿,残夜绕枝啼。
咽绝声重叙,愔淫思乍迷。
不妨还报喜,误使玉颜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南飞的乌鸦在凄清的夜晚发出哀怨的叫声。夜深人静,霜冷得让树枝颤抖,残月下,乌鸦在枝头啼唱,似乎在叙述着离愁别绪。声音哽咽而又重复,情绪在这夜色中徘徊迷乱。也许可以带来一些喜讯,却让本该欢喜的容颜黯然失色。

注释:

  • 忽忽:形容速度快或忽然。
  • 南飞:指鸟类为寻找温暖而飞往南方。
  • 危弦:弦乐器的弦,形容声音悲怆。
  • 暗霜:夜里降霜,环境凄凉。
  • 残夜:指夜晚即将结束时的时刻。
  • 绕枝啼:乌鸦在树枝上不断叫唤。
  • 咽绝:声音哽咽,难以自已。
  • 愔淫:内心的烦乱与迷惑。
  • 报喜:传递喜讯。
  • 玉颜:指美丽的容貌。

典故解析:

本诗虽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其意象和情感上承接了许多古代诗词中对思念和离愁的描绘,尤其是夜晚、乌鸦等意象在古诗中常常与孤独、哀愁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祜,唐代诗人,字仲明,生卒年不详,曾任职于朝廷,诗风清新,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和情感。

创作背景:

《乌夜啼》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借助乌鸦的啼鸣,表达了对离别和孤独的感慨,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人们内心的苦楚。

诗歌鉴赏:

《乌夜啼》是一首充满情感的作品,通过乌鸦的啼鸣传达了诗人对离愁的深切思考。全诗采用了对比手法,开头的“南飞”与结尾的“报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更深的思考。诗中通过“暗霜”和“残夜”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这种氛围恰如其分地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用“咽绝声重叙”描绘了内心的苦楚与难以言说的情感,显得尤为真实而动人。此外,诗中“误使玉颜低”一句,形象地表现出因离愁而导致的心情低落,突显了人们在面对离别时的无奈与悲伤。这种情感的深度,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忽忽南飞返:乌鸦急急南飞,暗示着季节的变迁与离愁。
    • 危弦共怨凄:乌鸦的叫声如同悲怆的乐曲,渗透着怨恨与凄凉。
    • 暗霜移树宿:夜晚的霜降临,让树木显得更加冷清,象征着孤独。
    • 残夜绕枝啼:残夜中,乌鸦在枝头啼叫,似乎在倾诉心中无尽的愁苦。
    • 咽绝声重叙:声音哽咽,重复着离愁,令人感同身受。
    • 愔淫思乍迷:思绪纷乱,内心的情感一时难以理清。
    • 不妨还报喜:或许可以传递一些好消息,给人希望。
    • 误使玉颜低:然而这样的喜讯却让人感到失落,反映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
  2.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乌鸦的叫声比作乐器的悲鸣,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赋予乌鸦以人类的情感,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使得语句流畅,增强了音乐感。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乌鸦的哀鸣为线索,表达了深切的离愁和对过往的思念,揭示了人们在孤独中的自我反思和情感的迷惘,同时也暗含了对未来一点一滴的希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乌鸦:象征着孤独与凄凉,常与离别联系在一起。
  2. :代表着寒冷与孤寂,暗示环境的恶劣与内心的无助。
  3. :象征着黑暗与思绪的沉重,强调了内心的孤独感。
  4. 枝头:象征着停留与归属,表现了对安宁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动物是? A. 燕子
    B. 乌鸦
    C. 鹰
    D. 鹦鹉

  2. 填空题:诗中“暗霜移树宿”描绘了一个____的环境。

  3. 判断题:全诗主要表达了对离愁的思考。 (对/错)

答案:

  1. B
  2. 凄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使用自然景色来表达情感,但更侧重于壮阔的场景与豪情,与张祜的细腻感受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古诗词鉴赏》
  3.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