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和梅伯仙岩纪游》
时间: 2025-01-02 20:16: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百字令·和梅伯仙岩纪游
作者: 郑猷 〔近代〕
藏身入海,问莺花春里,销愁何许。
留得云山称福地,是我旧曾游处。
载榼移尊,分泉煮茗,随分无宾主。
疏钟摇暝,梵王何处宫宇。
飞泻百丈银涛,亭中晴雪,亭外黄梅雨。
眼底兴亡流不尽,乾净犹余吾土。
藓洞云归,芜祠烟锁,凭吊空今古。
名山仙吏,一时传遍佳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藏身于海边,向春天的莺花询问愁苦的去处。留存下来的云山是我曾经游玩的福地。举杯移尊,泉水煮茶,随意而坐,没有宾主之分。朦胧的钟声在暮色中摇曳,梵王的宫殿又在何处?飞流直下的银涛如百丈高,亭中是晴天的雪,亭外则是黄梅的雨。眼中的兴亡无法尽数,但我的故土依然干净。藓洞的云彩归来,荒废的祠堂被烟雾笼罩,只能凭吊这空荡荡的今古。名山的仙吏,佳句传遍四方。
注释
- 藏身入海:意指隐居在海边。
- 问莺花春里:向春天的莺鸟和花朵询问消愁的办法。
- 留得云山称福地:指留下的云山是幸福的所在。
- 载榼移尊:举起酒壶,移动酒杯。
- 分泉煮茗:用泉水泡茶。
- 疏钟摇暝:钟声在傍晚时分轻轻摇动。
- 梵王:指佛教的王,是一种神圣的象征。
- 飞泻百丈银涛:形容水流奔腾而下,像白银一样闪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猷,近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常带有隐逸的情怀。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一次游览活动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往游历的怀念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本词的主题围绕着自然与人生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开头的“藏身入海”便暗示了隐逸的生活方式,而“问莺花春里”则引入了春天的气息。诗中自然景色的描绘,如“飞泻百丈银涛”和“亭中晴雪,亭外黄梅雨”,构建了一个生动的自然画面,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诗人通过这些景象,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对人生兴亡的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脱的态度。
最后几句“藓洞云归,芜祠烟锁,凭吊空今古”,则通过景物的荒凉,表现了对历史的沉思与怀念。整首词在细腻的描绘中融合了丰富的情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生命的感悟,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藏身入海:隐匿于海边,表明隐逸的生活。
- 问莺花春里:向春天的生物询问愁苦的去处,显示了对春天的渴望。
- 留得云山称福地:留存的云山是幸福的象征,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载榼移尊:举杯畅饮,体现闲适的生活态度。
- 分泉煮茗:用泉水泡茶,增添了生活的雅趣。
- 疏钟摇暝:钟声在暮色中轻轻摇曳,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飞泻百丈银涛:形象地描绘水流的壮丽。
- 亭中晴雪,亭外黄梅雨:展现了自然的多样性,形成对比。
- 眼底兴亡流不尽:对历史的思考,感叹兴亡无尽。
- 藓洞云归,芜祠烟锁:更深层的历史感,表现对过去的追忆。
- 名山仙吏,一时传遍佳句:诗歌的传承,表明文化的延续。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泻百丈银涛”,将水流比作银色的瀑布,形象生动。
- 对仗:如“亭中晴雪,亭外黄梅雨”,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如“疏钟摇暝”,赋予钟声以人性化的特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既有对历史的感怀,也有对个人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象征广阔与自由,隐喻隐逸生活。
- 莺花:春天的象征,代表生机与希望。
- 云山:象征幸福与安宁的地方。
- 银涛:象征磅礴的自然力量。
- 亭:象征人文景观,反映诗人的闲适心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藏身入海”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向往繁华
- B. 追求隐逸
- C. 怀念古人
- 答案: B
-
“亭中晴雪,亭外黄梅雨”体现了哪种修辞手法?
- A. 比喻
- B. 对仗
- C. 拟人
- 答案: B
-
诗中的“飞泻百丈银涛”描绘了什么景象?
- A. 小溪流水
- B. 瀑布壮丽
- C. 平静海面
-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雪》 by 柳宗元
- 《登高》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郑猷 vs. 李白:郑猷的词多描绘自然与人生的哲理,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与奔放的个性表达。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近现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