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过班定远墓》
时间: 2025-01-19 20:00: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兰台著作,让阿兄独步,甘心投笔。
别有奇功垂史册,伯仲居然双绝。
远度龙荒,穷探虎穴,不负封侯骨。
佣书碌碌,小儒何处生活。
当日绝塞留屯,孤军制胜,拓地通疏勒。
万里功名真唾手,依旧玉关生入。
故国魂归,高原冢在,三尺麒麟碣。
我来凭吊,英风犹振林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敬仰。诗人提到在兰台(古代文献编纂处)创作著作的阿兄,表现出他卓越的才能与不懈的努力。此外,诗中提到的“奇功”与“封侯骨”显示了这些人物在历史上所取得的成就与地位。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小儒,诗人则流露出一丝惋惜。再现历史背景,诗人提到当年在绝塞驻守的孤军,最终成功拓展了领土,展现出英雄气概。最后,诗人凭吊故国的英魂,表达了对先人的尊重与追忆。
注释:
- 兰台:古代文书馆,指代文人的学术成就。
- 阿兄:兄长,表示对优秀人物的敬仰。
- 奇功:非凡的成就。
- 封侯骨:指有功之人应得的封赏。
- 佣书碌碌:形容书生忙于写作而生活艰辛。
- 绝塞:指边境或边疆地区,表示艰苦的环境。
- 玉关:古代的关口,象征着边疆的防守。
- 高原冢:形容埋葬在高原上的先人之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芳灿,清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历史的敏锐观察而著称。其作品通常展现出对古人豪情的追慕与对时局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思考。通过对古代英雄事迹的回顾,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百字令 过班定远墓》通过对历史英雄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文化与历史的深厚情感。诗人以“兰台著作”开篇,首先将目光投向那些曾在历史上留下丰厚印记的人物,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贡献。接着,诗人细腻地描绘了这些英雄在艰难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特别是“孤军制胜”的表述,传达出一种英雄主义的情怀。
通过对比“佣书碌碌”的小儒与历史伟人的成就,诗人表现出对权力与地位的反思,似乎在传达一种对当代书生的无奈与不满。最后,诗人以“我来凭吊”收尾,情感转换至对故国的思念与对英雄遗志的追寻,整首诗在情感上有着跌宕起伏的变化,既有对英雄的赞美,也有对现实的批判,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兰台著作:描写著作的地方,强调文化的积累。
- 让阿兄独步:称赞兄长在文坛的杰出成就。
- 甘心投笔:表达作家愿意为文学献身的心态。
- 别有奇功垂史册:指历史上人物的非凡成就。
- 伯仲居然双绝:形容兄长与自己同样杰出。
- 远度龙荒,穷探虎穴:描绘艰难的探险与冒险。
- 不负封侯骨:表达对英雄成就的肯定。
- 佣书碌碌:描绘书生的辛苦生活。
- 小儒何处生活:反映对小人物的同情。
- 当日绝塞留屯:形容历史中的艰苦作战。
- 孤军制胜,拓地通疏勒:强调英雄的胜利。
- 万里功名真唾手:描绘功名唾手可得的理想。
- 依旧玉关生入:表示对边关的思念。
- 故国魂归:表达对先烈的怀念。
- 高原冢在:描绘故人的墓地。
- 三尺麒麟碣:表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
- 我来凭吊:表达诗人凭吊的情感。
- 英风犹振林樾:形容英豪之风依然存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封侯骨”,比喻有功之人应得的地位。
- 对仗:如“孤军制胜,拓地通疏勒”,展现了工整的对仗结构。
- 夸张:如“万里功名真唾手”,夸大功名的易得程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英雄的追忆与对当代文化的思考。诗人在缅怀先烈时,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反省。
意象分析:
重要意象:
- 兰台:象征文化与学术的殿堂。
- 龙荒与虎穴:代表艰难险阻的环境。
- 封侯骨:象征功名与地位。
- 高原冢:寄托对故人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兰台”是指什么?
- A. 一种花卉
- B. 古代文书馆
- C. 一种乐器
- D. 书法作品
-
“佣书碌碌”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生活的满足
- B. 对书生生活的无奈
- C. 对工作的热爱
- D. 对未来的渴望
-
诗中提到的“孤军制胜”是指什么?
- A. 勇敢的战斗
- B. 个人的奋斗与胜利
- C. 团队合作
- D. 历史的悲剧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静夜思》——李白
- 《滕王阁序》——王勃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杨芳灿的作品更加专注于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忧国忧民情怀。两者在情感表达上虽有不同,但均体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杨芳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