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和平阳灵峰摩崖词,寄刘次饶》
时间: 2025-01-14 13:30: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峰天半,是何人题句,数行劖壁。幸有兰成戡共语,仿佛韩陵之石。甲子何年,山灵不老,重向榛丛辟。登临难问,黯然天水沉碧。不信百字流传,仙岩遥峙,著东山屐。江上飞云邻咫尺,时去时来连峄。猿鹤招邀,龙蛇珍护,多少沧桑迹。吟边风色,万松声振长笛。
白话文翻译:
孤零的山峰高耸入云,谁曾在这里题写过诗句,只有几行字刻在悬崖上。幸好兰成戡与我共语,让我仿佛看见了韩陵的石刻。多少个甲子过去,山中的灵气依旧不减,重回那满是榛草的山丛。登上高峰难以询问,心中黯然,天水映照着沉沉的碧色。谁还相信那些百字的流传,仙岩遥远高耸,留下了东山的足迹。江边的飞云近在咫尺,时而来时而去,连绵不断。猿猴和仙鹤相互招呼,龙与蛇在此珍重守护,多少沧桑的痕迹在此留下。吟唱着风的色彩,万松的声音如长笛般悠扬。
注释:
- 劖壁:悬崖,上面刻有诗句。
- 兰成戡:可能是指诗人名或友人名,表示在此分享交流的友谊。
- 韩陵之石:指韩愈所作的《韩愈碑》,代表伟大的文化遗产。
- 甲子:六十年一个周期,指代时间的流逝。
- 榛丛:茂密的灌木丛。
- 仙岩:指高耸的山岩,象征着神秘和远观的美。
- 飞云:在江面上漂浮的云,象征着变化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冷生,近代诗人,其作品多涉及自然、哲学及人生感悟。其诗风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体会和对人生的思索。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梅冷生游览和平阳灵峰时,受自然景观的启发,表达了对山水的敬畏与思考,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百字令·和平阳灵峰摩崖词,寄刘次饶》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凝练的语言,展现了梅冷生对自然山水的细腻感受和对人文历史的深切思索。诗中描绘的孤峰和劖壁,借助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孤独而又高远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不仅仅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是对人类文化符号的反思。
诗中提到的“兰成戡共语”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也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同时,诗中多次提到的“山灵”与“仙岩”,则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灵性的感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与敬畏。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丰富,既有自然的描写,也有哲理的思考,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通过“黯然天水沉碧”的描绘,诗人传达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似乎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孤峰天半:高耸的山峰似乎刺入天空,象征着孤独与伟岸。
- 是何人题句,数行劖壁:感叹那些曾在此留下诗句的人,体现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 幸有兰成戡共语:与友人兰成戡共语,象征友谊与文化的交流。
- 仿佛韩陵之石:联想到历史文化,强调文化的深厚根基。
- 甲子何年,山灵不老:时间的流逝并未改变山的灵气,表达人与自然的永恒。
- 重向榛丛辟:重回自然,体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登临难问,黯然天水沉碧:登高望远却无可问答,表达内心的惆怅。
- 不信百字流传:对传世文句的怀疑,反映出对现实的思考。
- 仙岩遥峙,著东山屐:远望仙岩,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江上飞云邻咫尺,时去时来连峄:描绘自然变迁的瞬息万变。
- 猿鹤招邀,龙蛇珍护:自然界的生灵相互呼应,体现了和谐的生态。
- 多少沧桑迹:感叹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
- 吟边风色,万松声振长笛:在自然的声音中吟唱,表达对生命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峰比作高远的理想,强调其超然的境界。
- 拟人:将山灵、飞云等自然元素赋予人性,增强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猿鹤招邀,龙蛇珍护”,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对人文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峰:象征孤独和伟大。
- 劖壁: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历史。
- 山灵:自然的精神,传达着生命的力量。
- 仙岩:理想与追求的象征。
- 飞云:变化无常的象征,体现生命的瞬息万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劖壁”指的是什么? A. 高山
B. 悬崖
C. 河流
D. 林间 -
“山灵不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时间的感慨
B. 对自然的崇敬
C. 对友谊的重视
D. 对历史的怀念 -
诗中提到的“兰成戡”可能是指? A. 诗人
B. 友人
C. 神灵
D. 文化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经典,表现了人生的感慨与自然的壮丽。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诗词对比:
- 《庐山谣》(李白)与《百字令》都有对自然山水的描写,但李白的风格更为豪放,梅冷生则更显细腻、沉静。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与本诗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但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梅冷生诗文集》
- 《古诗词的意象与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