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自题七十五岁小像》
时间: 2025-01-19 20:15: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百字令 自题七十五岁小像
作者: 杨玉衔 〔清代〕
头颅如此,幸本来面目,差能依旧。
故我今吾形问影,媚骨几时消透。
客路栖皇,僧邻拣买,猿鹤窥空臼。
江湖满地,水乡仍傍云岫。
有涯生遣何凭,庄严七宝,倾倒修楼手。
举似苏辛羌柳派,鱼掌两难兼有。
梦境迷离,神山缥缈,风受来舟否。
碧窗凌乱,夕阳红恋衰草。
白话文翻译
这段文字描绘了作者七十五岁时的自画像,反映了他对自己的身世和生命的思考。作者感慨自己的头颅如故,虽然岁月流逝,但面目依旧。他询问自身的形象与影子,思索着肉体的衰败何时会消失。在外游历的过程中,身边的环境如同僧侣般安静,猿猴和仙鹤在空中游荡。江湖的景色如画,水乡依旧环绕着云岫。生命有限,追求何凭借?奢华的七宝和高耸的楼阁令人向往,但却难以两全。梦中迷离,神秘的山脉如烟般缥缈,不知风是否能带来我的舟。窗外的景象凌乱,夕阳映照下的衰草显得格外动人。
注释
- 头颅: 这里指的是头部,象征着作者的身份和存在感。
- 幸本来面目: 感慨自己依然保持原貌,尽管岁月已逝。
- 媚骨: 形容对肉体的关注,暗指对衰老的恐惧。
- 栖皇: 可能指旅途中的安息之地。
- 猿鹤: 象征自由和悠闲的精神。
- 江湖: 指代世俗生活和人生旅途。
- 有涯生: 表示人生有限,强调生命的短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玉衔,清代诗人,生于文人世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的诗歌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著称,常反映个人的生活经历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七十五岁时,正值人生的晚期,诗人对生命、衰老和存在的思考愈发深入。这首词不仅是对自我的反思,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歌鉴赏
《百字令 自题七十五岁小像》是杨玉衔在年老之际所作,字数虽少,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哲理。全诗以自我为中心,通过描绘自身的形象和内心的疑问,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状态。开头两句,作者通过“头颅如此”展现了对自身容颜的珍视,时间虽逝,但他依然保留了本来的面目,表达了一种对老年状态的自我调侃与接受。
在后续的描写中,诗人将自己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环境中,周遭的景象如“猿鹤窥空臼”,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与自由。水乡的描绘,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美,仿佛是在追寻内心的安宁。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有涯生遣何凭”以此强调生命的短暂与追求的无奈。尽管心中充满理想,但现实却常常让人难以两全。最后的“碧窗凌乱,夕阳红恋衰草”则以生动的意象结束,夕阳西下的景象不仅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也蕴含着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与感慨。
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存在的深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头颅如此,幸本来面目: 表达对自己面貌依旧的感慨。
- 故我今吾形问影: 询问自己的身影,反映对自我的探究。
- 媚骨几时消透: 思考肉体的衰败,隐含对衰老的恐惧。
- 客路栖皇,僧邻拣买: 描述旅途中的宁静与安逸。
- 猿鹤窥空臼: 自然生灵的存在,象征自由与悠闲。
- 江湖满地,水乡仍傍云岫: 描绘江湖的美丽与水乡的恬静。
- 有涯生遣何凭: 反思生命的短暂,感到迷茫。
- 庄严七宝,倾倒修楼手: 追求奢华与理想的无奈。
- 举似苏辛羌柳派: 提及文学流派,反映对传统的认同。
- 梦境迷离,神山缥缈: 梦境与现实交织,展现内心的迷茫。
- 风受来舟否: 思考命运的无常与不确定。
- 碧窗凌乱,夕阳红恋衰草: 结尾的意象,感慨时间流逝与衰老。
修辞手法
- 比喻: 比喻和隐喻的使用,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 意象: 通过自然意象的描绘,深化了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生命的短暂与存在的思考展开,表达了对衰老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人通过对自身的描绘,折射出人生的哲思,体现了清代文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头颅: 生命与自我认同的象征。
- 猿鹤: 自由与高远的追求。
- 江湖: 生活的流转与人世的繁华。
- 夕阳: 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终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头颅如此”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容貌的自豪
- B. 对衰老的恐惧
- C. 对时间的无奈
- D. 对人生的满意
-
“江湖满地,水乡仍傍云岫”中的“水乡”指代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社会生活
- C. 个人情感
- D. 传统文化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 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语言风格却更为沉郁。
- 李白《静夜思》: 通过对月光的描绘,传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杨玉衔的自我探讨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