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梅圣俞咏昌言五物 括苍石屏》
时间: 2025-01-04 12:48: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梅圣俞咏昌言五物 括苍石屏
作者:司马光〔宋代〕
主人小石屏,得之括苍山。
括苍道里远,致此良亦难。
层崖万仞馀,腾出浮云端。
吴儿采石时,萝蔓愁攀缘。
石文状松雪,毫发皆天然。
置之坐席旁,清风常在颜。
愿君善藏蓄,永日供馀闲。
慎勿示要人,坐致求者繁。
将使括苍民,吁嗟山谷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主人拥有的美丽小石屏,石屏来自遥远的括苍山。前往括苍山的路途很远,能够得到这样美好的石屏实属不易。层层崖壁高耸入云,石屏宛如腾飞于浮云之上。在吴地的孩子们在采石时,看到那些缠绕的藤蔓都感到难以攀缘。石屏上自然的纹理像是松雪般的洁白。将它放在座位旁边,清风常常拂面。希望你能够好好珍藏,长久地享受它的美好。切勿向他人展示,以免招来过多的追求与打扰,这样会让括苍的百姓在山谷中叹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小石屏:指一种小型的石屏风,通常用于室内装饰。
- 括苍山:位于浙江省,是著名的山脉,风景优美。
- 层崖万仞:形容山崖高耸入云,极为险峻。
- 石文:石头的纹路,形状和颜色。
- 清风:指清新自然的风。
- 藏蓄:珍藏、保存的意思。
典故解析
括苍山在古代文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诗中提及的石屏不仅是自然的产物,也是审美的象征,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以《资治通鉴》闻名于世,擅长诗词,强调道德教化。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时。诗人在其政治生涯中常常感受到官场的复杂与困难,此诗或许寄托了他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深藏着对美好生活的理想与追求。诗人通过小石屏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石屏的天然纹理如松雪般细腻,体现了自然的纯洁与宁静。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美的珍惜与对世俗纷扰的反思。诗人在最后几句中更是表达了对私密生活的向往,希望这份美好能够长久保留,而不被外界的纷扰所侵扰。通过对比“清风常在颜”的惬意与“求者繁”的烦扰,诗人展现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和情感的厚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主人小石屏,得之括苍山:描述主人拥有的小石屏,强调其来源于著名的括苍山。
- 括苍道里远,致此良亦难:强调前往括苍山的道路遥远,得到这块石屏不容易。
- 层崖万仞馀,腾出浮云端:描绘山崖的高耸,突显石屏的非凡。
- 吴儿采石时,萝蔓愁攀缘:描述山中采石的孩子们因藤蔓而感到艰难,体现自然的险峻。
- 石文状松雪,毫发皆天然:强调石屏的纹理自然,毫无人工雕饰。
- 置之坐席旁,清风常在颜:将石屏放在身边,便能感受到清风的拂面。
- 愿君善藏蓄,永日供馀闲:希望朋友好好珍藏,享受这份宁静。
- 慎勿示要人,坐致求者繁:告诫朋友不要轻易展示,以免招惹太多求取之人。
- 将使括苍民,吁嗟山谷间:若过多的人来追求,将使山民感到无奈与叹息。
修辞手法
- 比喻:石文状松雪,将石头的纹理比喻为松雪,形象生动。
- 对仗:如“层崖万仞馀,腾出浮云端”,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清风常在颜,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多追求的警惕。诗人希望能够珍惜这份来自自然的美好,不被外界的纷扰所打扰,体现了他对宁静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石屏:象征自然的美与人文的和谐。
- 括苍山:代表高远、清幽的自然环境。
- 清风:象征着宁静与舒适的生活状态。
- 松雪:代表自然的纯洁与天然之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括苍山”位于哪个省?
- A. 浙江
- B. 江苏
- C. 安徽
- D. 福建
-
“石文状松雪”中的“松雪”比喻什么?
- A. 竹子
- B. 云彩
- C. 石头的纹理
- D. 雪花
-
诗人希望朋友如何对待小石屏?
- A. 展示给所有人
- B. 珍惜并保留
- C. 出售给他人
- D. 送人
答案
- A. 浙江
- C. 石头的纹理
- B. 珍惜并保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司马光的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更注重细节描写和生活的宁静,而王维则更倾向于哲理的探讨和自然的意境。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司马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