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

时间: 2024-12-29 17:31:03

丹壁排空叠彩虹,上真应此驻灵踪。

烟沉晓日明孤顶,云破馀霞出半峰。

岩下法师曾伏虎,洞中仙客屡投龙。

他年翠盖东巡狩,玉牒终须受大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赤城
作者: 夏竦 〔宋代〕

丹壁排空叠彩虹,上真应此驻灵踪。
烟沉晓日明孤顶,云破馀霞出半峰。
岩下法师曾伏虎,洞中仙客屡投龙。
他年翠盖东巡狩,玉牒终须受大封。

白话文翻译:

红色的山壁高耸入云,仿佛彩虹在其上叠加。
晨雾弥漫,太阳在孤高的山顶显得格外明亮;
云层散开,残留的霞光从半山腰透出。
岩石下的法师曾经镇伏猛虎,洞中的仙客时常乘龙而来。
未来的某一年,皇帝东巡狩猎,必将把玉册赐封给他。

注释:

  • 丹壁:红色的山壁,形容赤城的山体色彩。
  • 上真:指道教的神灵。
  • 灵踪:灵魂的踪迹,指神仙的行踪。
  • 法师:指道教的修行者。
  • 伏虎:镇压猛虎的传说,象征法师的超凡能力。
  • 翠盖:指皇帝的车盖,象征皇权。
  • 玉牒:玉制的册子,代表封赏和权威。
  • :狩猎,古代帝王出巡的一种活动。

典故解析:

  • 法师伏虎:出自道教典籍,常用来比喻高人或道士的超凡能力。
  • 仙客投龙:在古代文化中,龙被视为神灵的象征,仙客乘龙而来代表着天上的神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字子郞,号寒山,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道教思想。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教文化的崇尚以及对自然山水的赞美。

诗歌鉴赏:

《赤城》是一首以赤城山为题材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诗的开篇以“丹壁排空叠彩虹”描绘了赤城的壮丽景象,展现出一种气势磅礴的自然美。接着通过“烟沉晓日明孤顶,云破馀霞出半峰”描绘了晨雾与阳光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神秘的氛围。

诗中提到的“法师”和“仙客”则引入了道教元素,表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和谐关系。尤其是“岩下法师曾伏虎,洞中仙客屡投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也表现了对道教文化的赞美与向往。

最后两句描绘了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追求,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整首诗以山水为载体,融合了自然、神灵和人文,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丹壁排空叠彩虹:描绘赤城的红色山壁如彩虹般壮丽,展现出自然的奇观。
  2. 上真应此驻灵踪:神灵可能在此驻足,暗示了赤城的神圣性。
  3. 烟沉晓日明孤顶:晨雾笼罩,阳光透出,表现出一种幽静的早晨气息。
  4. 云破馀霞出半峰:云层散开,霞光透出,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
  5. 岩下法师曾伏虎:道士曾镇压猛虎,象征着灵性的力量。
  6. 洞中仙客屡投龙:仙人常来,显示出赤城与神灵的联系。
  7. 他年翠盖东巡狩:未来的某年,皇帝将东巡狩猎,象征着统治与权力。
  8. 玉牒终须受大封:最终得到封赏,表现了对成就的期待和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壁比作彩虹,增强了诗的视觉冲击力。
  • 对仗:前后句对称,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使景物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融入道教文化的思想,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丹壁:象征自然的壮美与神秘。
  • 灵踪:代表神灵的存在,暗示超凡的力量。
  • 法师:道教文化的象征,表达智慧与力量。
  • 仙客:代表神仙,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法师”指的是哪一类人? A. 农民
    B. 道教修行者
    C. 战士
    D. 商人

  2.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景象是静谧的早晨。(对/错)

  3.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玉牒”象征着__

答案:

  1. B
  2. 封赏与权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描绘壮丽山水,融入道教文化。
  • 王维的《鹿柴》:表现自然景色与人文的和谐。

诗词对比
比较夏竦的《赤城》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赤城》更突出道教文化的影响,而《山居秋暝》则更注重对山水的细腻描写和诗人的内心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
  • 《道教文化与中国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