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任后作》

时间: 2024-12-29 03:27:14

功兼文武帝师臣,久厌崇高乐退身。

任是东山无限好,谢公争忍负生民。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到任后作

作者: 夏竦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功兼文武帝师臣,
久厌崇高乐退身。
任是东山无限好,
谢公争忍负生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政治的深刻思考和对民生的关切。诗人认为,作为文武兼备的帝王师和大臣,他早已厌倦了那种高高在上的荣华富贵,想要退隐归田园。即便是东山再美好,他也不能忍心辜负生民的期望。

注释:

  • 功兼文武:指文才和武力并重,形容人具备多方面的才能。
  • 帝师臣:指辅佐帝王的老师与臣子,这里形容自己的地位与责任。
  • 崇高乐:高尚的生活、享乐,这里指对权力和荣华的厌倦。
  • 东山:指隐居的理想之地,典出谢安的故事,谢安隐居东山以逃避政治纷争。
  • 生民:指百姓,强调对人民的责任感。

典故解析:

  • 谢公:指谢安,东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以隐逸著称。诗中的“谢公争忍”意指即使有美好的隐居之地,诗人也不忍心抛弃对百姓的责任,这里引喻了谢安的隐逸精神与对国家事务的关心。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夏竦,字子升,号云溪,南宋时期的诗人和政治家,以其诗词清新、意境深远著称。
  • 创作背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诗人身为官员内心负担沉重,因而写下此诗表达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身地位的反思,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开头两句明确了作者的身份和责任,他既是文武双全的帝师,又身处高位,饱尝权力之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对权力与享乐的厌倦逐渐加深,这种厌倦并非出自对个人荣华的失望,而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尤其在最后两句中,诗人通过东山的隐喻表达了自己隐退的愿望,但又因对生民的责任而感到不忍,展现出一种无奈且悲壮的情感。

整首诗简练而深刻,字句间渗透着对社会的批判与对人生的思考,既表露了个人对权力的反思,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诗人渴望隐退,却又无法逃避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情感复杂而深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功兼文武帝师臣:表明自己的才能与地位,既是文人亦是武将,担任帝王的老师和大臣。
    2. 久厌崇高乐退身:表达对权力与享乐的厌倦,渴望退隐。
    3. 任是东山无限好:即使隐居东山再美好,也有心归隐的想法。
    4. 谢公争忍负生民:即使想要隐退,也无法忍心抛弃对百姓的责任。
  • 修辞手法: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如“功兼文武”与“久厌崇高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此外,诗中通过“东山”来比喻理想的隐居生活,生动形象。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是对权力的反思与对民生的关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责任感,传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百姓的深切忧虑。

意象分析:

  • 东山:象征理想的隐居之地,代表着安宁与宁静的生活。
  • 生民:象征普通百姓,代表着诗人内心深处对民生的关注与责任。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人对权力的态度是: A. 渴望
      B. 厌倦
      C. 无所谓
      D. 忘却

    2. “东山”在诗中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A. 战争
      B. 隐居的理想之地
      C. 荣华富贵
      D. 国破家亡

    3. 诗中“生民”指的是: A. 皇帝
      B. 诗人自己
      C. 百姓
      D. 士人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 by 陶渊明:同样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山中问答》 by 王维:体现隐居生活与对自然的热爱。
  • 诗词对比

    • 比较夏竦的《到任后作》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夏竦更多的是对责任与民生的思考,而陶渊明则更强调个人的内心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