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叙、现老纳凉池上,时叙诵新词甚工》
时间: 2025-01-16 22:26: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与时叙、现老纳凉池上,时叙诵新词甚工
——范成大 〔宋代〕
会心不在远,顷步便得之。
长风吹月来,清影落半池。
屋头见木叶,玲珑剪琉璃。
红尘绊两足,大笑儿辈痴。
老禅挽我游,高论方轩眉。
潘郎忽鼎来,谈诗解人颐。
晚诵云髻篇,濯濯余春姿。
想见篇中人,清润如君诗。
笑我两枯木,独与三冬期。
白话文翻译
心灵的契合不在于遥远,随便走几步就能感受到。
长风送来明月,清晰的影子洒在池水上。
屋顶上看到树叶,宛如精美的琉璃剪成的。
红尘扰乱了脚步,忍不住大笑儿辈的痴迷。
老禅邀请我游玩,讨论高论让我眉头舒展。
潘郎突然造访,谈诗使人愉悦。
晚上吟诵《云髻》这首诗,清丽的姿态仍在春天。
想象诗中之人,清新而润泽,恰似你的诗作。
笑我这两棵枯木,独自期待三冬的来临。
注释
- 会心:心意相投,默契的意思。
- 长风:指吹来的清风。
- 清影:月光的倒影。
- 红尘:象征世俗的烦恼与纷扰。
- 老禅:指老年和尚,象征智慧。
- 潘郎:典指潘岳,因其诗才而受人尊重。
- 云髻:指《云髻》这首诗,象征女性的优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舫歌,江苏吴江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田园风光与人情美,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生活在动乱的历史背景下,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思考。诗中描绘的宁静场景与诗人内心的安宁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与时叙》这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对自然与人际关系的描述,表现出对当下生活的珍惜与热爱。诗的开头便以“会心不在远”引出主题,暗示心灵的共鸣可以在平凡的日常中实现。长风与明月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透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美。
随后的“红尘绊两足”则是对世俗烦恼的自嘲与释然,表现了诗人对儿辈痴迷的理解与包容。老禅的出现象征着智慧与理性,二者的交流不仅是思想的碰撞,更是心灵的契合。潘郎的到来增添了诗的活力,成为了诗人生活中一抹亮色。
整首诗在韵律与意象的交织中,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会心不在远,顷步便得之:心灵的契合并不遥远,走几步就能感受到。
- 长风吹月来,清影落半池:清风带来明月的光影,映在池水的一半。
- 屋头见木叶,玲珑剪琉璃:从屋顶看到的树叶,宛如精致的琉璃工艺。
- 红尘绊两足,大笑儿辈痴:世俗的烦恼使我踌躇,看到年轻人痴迷的样子不禁大笑。
- 老禅挽我游,高论方轩眉:老和尚邀请我游玩,讨论高深的道理让我眉头舒展。
- 潘郎忽鼎来,谈诗解人颐:潘郎突然造访,谈诗使人愉悦。
- 晚诵云髻篇,濯濯余春姿:晚上吟诵《云髻》这首诗,仍能感受到春天的清丽姿态。
- 想见篇中人,清润如君诗:想象诗中之人,清新润泽,恰似你的诗作。
- 笑我两枯木,独与三冬期:笑我这两棵枯木,独自期待三冬的来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玲珑剪琉璃”,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树叶的美丽。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形成了优美的音律感。
- 拟人:如“长风吹月来”,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诗人的淡然态度与对生活的热爱,抒发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风:象征自由与自然的力量。
- 明月:象征纯洁与宁静。
- 池水:象征内心的平静与思考。
- 红尘:象征世俗的烦恼与困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会心不在远”的意思是: A. 心灵的契合在于距离
B. 心灵的契合不在遥远的地方
C. 心灵的契合在于金钱
答案:B -
“长风吹月来,清影落半池”描绘的是: A. 风与月的交融
B. 恶劣天气
C. 人与自然的隔离
答案:A -
“笑我两枯木”中的“枯木”寓意: A. 死亡与衰老
B. 希望与未来
C. 节约与勤劳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与《与时叙》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李白的作品更强调个体的孤独与自由,而范成大的作品则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包容。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范成大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