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妇叹》
时间: 2025-01-01 12:42: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蚕妇叹
作者: 王虎臣 〔元代〕
贫农值年凶,终岁常苦饥。
贫女蚕不收,终年废机丝。
无食夫婿事,无衣妾心悲。
终朝掇柔桑,日暮心力罢。
居然不成茧,何以慰我思。
君不见金谷园中歌舞妾,
金缕衣裳自盈箧。
一朝祸起坠高楼,
翠袖红衿如电灭。
嗟嗟蚕妇莫忧寒,
孟光身上无衣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农家妇女的困境。贫穷的农民经历了灾年,整年都忍受饥饿。身为蚕妇的女儿,蚕丝收成不佳,整年都无法织布。她没有食物供丈夫吃,身上没有衣服让妾心生悲伤。她整天采摘柔桑,直到日暮时分才感到精疲力竭。即使辛苦劳作,却依然无法生产出蚕茧,如何能安慰我内心的忧愁呢?你难道没见到金谷园中歌舞的妾,她们身着金缕衣裳,自然富足,生活奢华。然而一朝祸事降临,她们从高楼跌下,翠袖红衿如同电光般消逝。可怜的蚕妇不必再为寒冷而忧愁,孟光身上也曾没有衣服。
注释
- 贫农:指的是穷困的农民。
- 值年凶:遭遇灾年,意味着歉收。
- 蚕不收:指养蚕的收成不好。
- 绝机丝:形容整年不能织布。
- 无食夫婿事:没有食物供丈夫劳作。
- 无衣妾心悲:没有衣服让妾感到悲伤。
- 掇柔桑:采摘桑叶。
- 终朝:整天。
- 不成茧:蚕没有结茧。
- 金谷园:传说中的富贵之地。
- 翠袖红衿:形容妾的衣服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虎臣是元代的诗人,他的诗歌多描写民生疾苦,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其风格简练,情感真挚,常用生动的细节展现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元代社会动荡、农民生活困苦的背景下,反映了当时农民的苦难与无奈,尤其是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边缘地位。
诗歌鉴赏
《蚕妇叹》是一首深刻揭示农妇困境的诗作,通过蚕妇的视角,展现了她们在艰难生活中的无助与悲愤。诗的开头,作者以“贫农值年凶”点出经济困境,紧接“终岁常苦饥”展现了饥饿的状态,令人感受到生活的沉重。接着,诗中通过对蚕妇生活的描绘,展现她们的辛劳与无奈。整年忙碌却无收获,情感的悲伤在“无食夫婿事,无衣妾心悲”中达到了高潮,突显了妇女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与无奈。
诗的最后两句则引出富贵生活的对比,金谷园中歌舞妾的奢华生活与蚕妇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脆弱。孟光的故事则暗示了即使是富贵之人,也难免遭遇不幸,最终回归于无衣的境地。这种情感的层次感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个人苦难的描述,更是对整个社会状况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贫农值年凶:指出农民在灾年中遭遇的困境。
- 终岁常苦饥:强调饥饿的持续性。
- 贫女蚕不收:表现蚕妇的辛苦与不易。
- 终年废机丝:揭示了劳动成果的缺失。
- 无食夫婿事,无衣妾心悲:深入探讨了家庭的困境与女性的苦涩。
- 终朝掇柔桑:描述了日常的劳作。
- 日暮心力罢:表现疲惫与失落。
- 居然不成茧:强调努力与结果的反差。
- 何以慰我思:表达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 君不见金谷园中歌舞妾:引入富人的生活进行对比。
- 金缕衣裳自盈箧:描绘富贵的生活状态。
- 一朝祸起坠高楼:暗示命运的无常。
- 翠袖红衿如电灭:用生动的比喻展现突如其来的悲剧。
- 嗟嗟蚕妇莫忧寒,孟光身上无衣完:总结,富贵者也有无衣之时,反映人性的脆弱与命运的无常。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蚕妇与歌舞妾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突显社会的不公。
- 比喻:用“翠袖红衿如电灭”形象地描绘了悲剧的迅速与无情。
- 拟人:将蚕的无奈与人类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表达的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命运的无常,强调了女性在艰难生活中的坚韧与无奈,呼唤对其命运的关注。
意象分析
- 蚕妇:象征着辛勤劳作却无收获的女性,体现了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 金谷园:象征着富贵与奢华的生活,形成与贫苦生活的对比。
- 翠袖红衿:象征着美丽与富贵,反映出生活的无常。
- 孟光:典故人物,代表即使是富贵者也有贫穷之时,强调命运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金谷园”象征什么? A. 贫困
B. 富贵
C. 劳动
D. 自然 -
诗中“无食夫婿事”的意思是什么? A. 丈夫有吃的
B. 丈夫没有食物
C. 妻子有食物
D. 妻子不关心丈夫 -
孟光身上的“无衣”暗示了什么? A. 富贵者也难免遭遇不幸
B. 蚕妇的生活很幸福
C. 贫穷是永久的
D. 女性没有价值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咏柳》:贺知章
- 《秋夕》:杜牧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王虎臣的《蚕妇叹》与李白的《静夜思》,前者关注社会底层女性的生活困境,后者则更多表达个人的思乡情感。两者在意象、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社会关注点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元代文学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