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缫丝行》
时间: 2025-01-17 09:49:42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缫丝行
作者: 王虎臣 〔元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输班轮机旋若风,吴姬拮据无好容。
神蚕遭烹不自悔,以死利世功无穷。
当天一缕如抽雪,宛转萦纡无断绝。
谁知中有长恨端,心事从今为君说。
车声愈急丝愈永,比妾愁肠犹易尽。
去年丝成尽入官,弊衣不足常苦寒。
今年蚕苗犹在纸,已向豪家借仓米。
探汤拾绪手欲烂,辛苦无人慰憔悴。
生平自知妾命薄,讵忍将愁诉夫婿。
吴绫蜀锦多光辉,明朝已上他人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丝绸生产的艰辛过程。诗人以吴地的女子为例,表达了她们在艰苦环境下的无奈与悲伤。神蚕被煮死,丝绸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她们却因此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忧愁。她们的辛勤付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去年所产的丝绸大部分被征收,今年又要向富家借米,生活困顿。诗的最后,虽说吴绫蜀锦光鲜亮丽,但明天的花样却是被他人所享用,暗示了她们悲惨的命运。
注释:
- 吴姬:指吴地的女子,常用来指代从事丝绸生产的女性。
- 神蚕:即蚕,指其经过缫制后所产的丝。
- 缫丝:缫丝是将蚕茧中的丝抽出来的过程。
- 拮据:形容生活贫困、拮据。
- 吴绫蜀锦:指吴地和蜀地出产的丝绸,象征着高档、奢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虎臣是元代的诗人,其作品多描绘社会生活、民生疾苦,字句间蕴含着深厚的同情与关怀。
创作背景:
《缫丝行》创作于元代,那个时期丝绸生产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生产者常常面临艰苦的生活条件,诗人以此为题材,表达对劳动者的同情与关注。
诗歌鉴赏:
《缫丝行》通过对丝绸生产过程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劳动者的艰辛与不易。开篇描绘了机器运转的情景,仿佛风一般迅速,但随之而来的是吴姬的无奈与愁苦。神蚕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被烹煮,她们却不得不承受这种痛苦。诗人巧妙地将丝绸的生成与女性的命运相结合,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边缘地位以及她们所承受的沉重负担。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悲伤与无奈,尤其是在描写她们的生活困境时,表达出一种强烈的同情心。诗中提到的“去年丝成尽入官”与“今年蚕苗犹在纸”,更是凸显了社会对劳动者的压迫与剥削,使得她们的努力与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结尾处提到的“明朝已上他人机”,不仅是对未来命运的无奈预见,也更是对现实的无情控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输班轮机旋若风:描绘机器运转的快速与高效。
- 吴姬拮据无好容:吴地的女子生活贫困,面容憔悴。
- 神蚕遭烹不自悔:神蚕为了造福人类而被煮,其实是无怨无悔的。
- 以死利世功无穷:神蚕的牺牲为社会带来了无限的利益。
- 当天一缕如抽雪:丝线如雪般细腻,形象生动。
- 宛转萦纡无断绝:丝线交错缠绕,象征着丝绸的永恒与美丽。
- 谁知中有长恨端:其中却隐藏着无尽的哀愁。
- 心事从今为君说:将这些心事倾诉给你。
- 车声愈急丝愈永:车轮声加快,丝绸却依旧不断。
- 比妾愁肠犹易尽:比起女子的忧愁,丝绸的长久更为重要。
- 去年丝成尽入官:去年的丝绸全部被征收。
- 弊衣不足常苦寒:衣衫褴褛,常常饱受寒冷之苦。
- 今年蚕苗犹在纸:今年的蚕苗还在纸上。
- 已向豪家借仓米:已向富人借米以度日。
- 探汤拾绪手欲烂:辛勤劳作,手都快烂了。
- 辛苦无人慰憔悴:辛苦的付出无人安慰。
- 生平自知妾命薄:她深知自己命运多舛。
- 讵忍将愁诉夫婿:怎能将心中的愁苦诉说给丈夫。
- 吴绫蜀锦多光辉:吴绫蜀锦光鲜夺目。
- 明朝已上他人机:明天的美丽将被他人享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如抽雪”将丝与雪相提并论,形象生动。
- 拟人:神蚕“遭烹不自悔”,赋予了蚕以人性情感。
- 对仗:如“去年丝成尽入官,弊衣不足常苦寒”,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丝绸的生产过程,以及从事这一工作的女子的艰辛,表达了对于劳动者命运的关心与同情,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剥削,反映了人的命运与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
意象分析:
- 神蚕:象征着辛勤的劳动与牺牲。
- 丝绸:代表着美丽与奢华,但背后隐藏着辛劳与苦痛。
- 吴姬:象征着无数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女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缫丝行》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王虎臣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神蚕遭烹不自悔”意指什么?
A. 蚕并不觉得痛苦
B. 劳动者的无私奉献
C. 蚕的命运与人无关
D. 蚕对生活感到满意 -
诗中“去年丝成尽入官”的意思是?
A. 去年产的丝绸全部被征收
B. 去年丝绸销售火爆
C. 去年丝绸的质量很差
D. 去年丝绸被人抢走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将王虎臣的《缫丝行》与白居易的《琵琶行》进行对比。两者均关注底层女性的命运,前者侧重于劳动的艰辛,后者则更倾向于情感的抒发与人生的无奈。两首诗在表现形式上都有强烈的叙述性,传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元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