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杂兴和林屋山人作 其三》
时间: 2025-01-01 13:07: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风昨夜来,不知草木长。
晓起荷锄出,眺此平原广。
墙头桑叶白,屋后春泉响。
节序时迭更,风光正骀荡。
野老散鸡豚,相逢时倚杖。
白话文翻译:
昨夜东风吹来,不知草木是否生长。
清晨我起床提着锄头,眺望这片宽广的平原。
墙头的桑树叶子已变白,屋后的春泉在欢快流淌。
节气交替更新,风光正好,景色怡人。
乡间的老人散养着鸡和猪,偶尔相逢时倚着拐杖。
注释:
- 东风:春风,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荷锄:提着锄头,表示农忙的生活。
- 墙头桑叶白:桑树的叶子变白,意味着春天来了,桑叶白是桑树成熟的标志。
- 春泉响:春天的泉水流淌,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节序时迭更:节气和季节不断交替变化。
- 骀荡:形容风光开阔而舒适。
- 野老:乡村的老人,代表乡村的生活气息。
- 散鸡豚:指在田野上散养的鸡和猪,表现出农村的安宁与自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纕(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主要活跃于江南地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田园生活为题材,描绘乡村的风景和农人的生活,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江南地区春天的季节,作者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诗中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的田园风光,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农人生活的恬淡。诗人在开头用“东风昨夜来”引入春天的主题,清新的风带来了生机,接着通过“晓起荷锄出”的描写,表现了农人的日常生活,即使是忙碌的劳作中,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墙头的桑树和屋后的泉水,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田园风貌,反映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诗中的“节序时迭更,风光正骀荡”不仅传达了季节的变换,也强调了自然风光的魅力。最后两句中,野老与鸡豚的意象,体现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给人一种恬淡的生活气息。
整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象和质朴的乡村生活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传达出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哲学。诗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风昨夜来:引入春天,暗示春风的到来带来了新的生机。
- 不知草木长:表达对自然生长的期待,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觉。
- 晓起荷锄出:描绘农人早起工作的场景,表现勤劳。
- 眺此平原广:表现对自然宽广的赞美,增强了空间感。
- 墙头桑叶白:细节描绘,桑树的变色暗示春天的到来。
- 屋后春泉响:泉水的流淌象征着生机和活力。
- 节序时迭更:反映出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
- 风光正骀荡:形容春天的景色美好而舒适,心情愉悦。
- 野老散鸡豚:表现乡村的生活气息,人物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相逢时倚杖:表现出乡村的宁静,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的生活相结合,表现出生活的恬淡。
- 拟人:春泉的“响”使其具有人性化,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野老散鸡豚”与“相逢时倚杖”,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一种质朴、恬淡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风:象征春天,生机与希望。
- 桑叶:代表农业生长,乡村的富饶。
- 春泉:象征生命的源泉,流动的生机。
- 野老:代表乡村的传统与安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哪个季节的风?
- A. 夏风
- B. 秋风
- C. 东风
- D. 冬风
-
诗中“晓起荷锄出”中的“荷”字指什么?
- A. 拿着
- B. 放下
- C. 买来
- D. 遗忘
-
诗中描述的墙头是什么树?
- A. 梨树
- B. 桃树
- C. 桑树
- D. 梅树
答案:
- C. 东风
- A. 拿着
- C. 桑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江南春》 - 杜甫
诗词对比:
- 孟浩然的《春晓》同样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但更侧重于晨起的宁静与美好;而沈纕的《田家杂兴》则侧重于农人的生活与田园的繁忙。两者在主题上相似,但表现手法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作品选集》
- 《诗经与古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