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微雨後》

时间: 2025-01-02 05:11:18

微雨後。

染得杏腮红透。

春色好时人却瘦。

镜寒妆不就。

柳外一莺啼昼。

约略情怀中酒。

困起半弯眉袖。

髻松簪玉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微雨後。染得杏腮红透。春色好时人却瘦。镜寒妆不就。柳外一莺啼昼。约略情怀中酒。困起半弯眉袖。髻松簪玉溜。

白话文翻译:

在微雨过后,脸颊像杏花一样染上了红晕。春色正好,但人却显得消瘦。面对镜子,妆容却无法打扮得好看。柳树外,有一只黄莺在白天啼叫。心情微醺,似乎已经醉了,眉头微微皱起,衣袖也显得有些困倦。发髻松散,簪子似乎也快要滑落。

注释:

  • 微雨:细小的雨,形容天气湿润。
  • 杏腮:指杏花般红润的面颊,形容女子的美丽。
  • 春色好:春天的景色十分美好。
  • 镜寒:镜子冷清,暗示心情低落或妆容不佳。
  • 莺啼:黄莺的鸣叫,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生机。
  • 情怀中酒:形容心情愉悦或微醺的状态。
  • 半弯眉袖:形容女子的眉头微皱,透露出一种柔弱的美。
  • 髻松簪玉溜:形容发髻松散,簪子几乎要掉落,暗示女子的懒散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棐(约1080年-约1130年),字仲明,号云溪,晚号云崖,南宋时期的词人,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清丽脱俗,富有诗情画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春日,反映了词人对春天的感受以及对女子情感的细腻观察。春雨过后,万物复苏,然而女子的瘦弱与妆容的失意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内心的惆怅。

诗歌鉴赏:

《谒金门·微雨後》是一首描绘春日情景及内心情感的词作。词的开头以“微雨后”引入,营造出一种柔和而清新的氛围,细雨过后,花朵和草木似乎都变得更加鲜艳,尤其是“杏腮红透”这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女子面颊的娇美。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春色好时人却瘦”的反差,春天的美丽与人的消瘦形成了强烈对比,暗示着某种内心的苦闷与忧伤。

接下来的句子“镜寒妆不就”,透露出一种无奈与失落,尽管春色宜人,但人生的无常与心境的变化,让人感到难以自持。“柳外一莺啼昼”,黄莺的鸣叫增添了春日的生机,却也突显了词人的孤独与惆怅。

“约略情怀中酒”一句则展示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似乎在微醺之中寻找解脱,但“困起半弯眉袖”又显得无力与困倦,最后以“髻松簪玉溜”结束,意象中的松散与飘逸,恰如女子的心情,令人怜惜。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人内心的孤寂,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感慨与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微雨後:引入春季的柔和气候,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
  • 染得杏腮红透:强调春天的生机,女子的美丽。
  • 春色好时人却瘦:美好的景色中却有人的寂寞与消瘦。
  • 镜寒妆不就:反映女子心情低落,妆容无法打理。
  • 柳外一莺啼昼:春天的生机与孤独感结合。
  • 约略情怀中酒:微醺状态,暗示情感复杂。
  • 困起半弯眉袖:眉头微皱,透露出无奈。
  • 髻松簪玉溜:描绘女子的慵懒与美,暗示内心的波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面颊比作杏花,生动形象。
  • 拟人:描绘黄莺的鸣叫,赋予了生机与灵动。
  • 对仗:如“困起半弯眉袖”,形成音韵的和谐。

主题思想:

诗歌的核心思想在于表达春天的美丽与个人情感的孤独,展现了春色与人情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细腻的描绘,突显了春天的生机与内心的惆怅,反映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微雨:象征温柔与生命的滋润。
  • 杏腮:美丽的象征,女子青春的代表。
  • 莺啼:春天生机的象征,增添活力。
  • :象征情感的寄托与内心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杏腮”指的是什么?

    • A. 雨滴
    • B. 美丽的面颊
    • C. 柳树
    • D. 酒
  2. 词人对春天的感受是?

    • A. 喜悦
    • B. 孤独与惆怅
    • C. 兴奋
    • D. 不屑一顾
  3. “镜寒妆不就”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美丽
    • B. 无奈与失落
    • C. 快乐
    • D. 自信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许棐的《谒金门·微雨後》相比,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写了春天的美丽,但更多地关注于情感的细腻与柔情。两者都通过春景表达内心的情感,但风格与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入门》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