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事本无心,宁容意虑侵。
方池唯贮月,修竹不栖禽。
地静饶真趣,风长展梵音。
有人重税驾,经宿乐幽林。
白话文翻译:
万事本来没有心思,何必让思虑侵扰。
方形的池塘只容纳月光,修长的竹子上没有鸟儿栖息。
大地寂静,真有趣味,微风长久地传来梵音。
有人在重税中驾车,整夜享受幽静的森林。
注释:
- 无心:指事物本没有情感或主观意识。
- 意虑:指思虑、念头、心事。
- 方池:方形的池塘。
- 贮:容纳、储存。
- 栖禽:栖息的鸟类。
- 饶:富有、充足。
- 梵音:佛教的音乐或声音,象征清净、和谐的音调。
- 重税驾:指因重税而艰难的生活,驾车比喻生活的艰辛。
- 经宿:整夜。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反映了宋代士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表现出一种超脱和内心安宁的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彝,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以清新高远著称,常表达逃避世俗、追求自然的情怀。
创作背景:
诗作可能产生于作者对当时安静生活的追求,对繁华喧嚣的反思,结合了自然景象和内心的宁静,表达了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四句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淡然态度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首句“万事本无心,宁容意虑侵”,直接将读者带入一种超脱的境界,强调万物皆无情,何必让思虑扰乱内心的安宁。接下来的“方池唯贮月,修竹不栖禽”,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方形的池塘映照着清澈的月光,修竹树没有鸟儿栖息,意在展示一种不被打扰的清幽环境。诗中“地静饶真趣,风长展梵音”,进一步深化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风中传来的梵音仿佛带来了心灵的洗涤,增添了一种禅意。最后一句“有人重税驾,经宿乐幽林”则对比了诗人理想中的宁静生活与现实中的艰辛,反映出人们在繁忙生活中对自然与宁静的渴望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事本无心:说明万物原本没有自我意识。
- 宁容意虑侵:为何让烦恼侵入内心。
- 方池唯贮月:池塘只映月光,象征宁静。
- 修竹不栖禽:竹子不见鸟栖息,暗示清幽。
- 地静饶真趣:大地安静,趣味自然显现。
- 风长展梵音:风声中传来和谐的佛音。
- 有人重税驾:有些人因重税而受苦。
- 经宿乐幽林:享受着幽静的森林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万事比作无心的事物,强调无情。
- 对仗:如“方池”与“修竹”、“重税”与“幽林”,形成对比。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反映作者对世事的超然态度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在纷扰的社会中寻找内心平和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宁静与清明。
- 竹:象征高洁、坚韧。
- 风:象征自然与生命的流动。
- 梵音:象征内心的和谐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万事本无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生活的繁忙
- B. 对世事的超然
- C. 对金钱的渴望
-
“方池唯贮月”中的“贮”字意思是?
- A. 发现
- B. 存储
- C. 转变
-
诗中提到的“风长展梵音”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自然的美
- B. 内心的宁静
- C. 人生的烦恼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人世的逃避。
- 王维的《山居秋暝》:在宁静的自然中寻找内心的平和,主题相近,风格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赏析》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