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堂》

时间: 2025-01-01 10:17:01

巍堂耸太清,日暮倚前楹。

飞鸟却在下,落霞相与平。

眼中穷百越,掌上瞰三城。

送客一樽酒,怀归无限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巍堂耸太清,日暮倚前楹。
飞鸟却在下,落霞相与平。
眼中穷百越,掌上瞰三城。
送客一樽酒,怀归无限情。

白话文翻译:

这座高大的堂宇矗立在太清山上,傍晚时分我倚靠在前面的柱子上。飞鸟在我的脚下飞过,落日的余晖与天空形成一片平和的景象。我的眼睛可以看尽百越山川,手掌之上可俯瞰三座城市。为送别客人,我举起一樽美酒,心中却充满了对归家的无尽思念。

注释:

字词注释:

  • 巍堂:巍峨的厅堂,形容建筑雄伟。
  • :高耸,指建筑物高而直立。
  • 太清:指太清山,山名。
  • :靠,支撑。
  • 飞鸟:鸟类在空中飞翔。
  • 落霞:夕阳西下时的彩霞。
  • :尽,完全。
  • 百越: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称。
  • 三城:指具体的三座城市,可能是指诗人所处地区的城市。
  • 樽酒:酒壶,表示饮酒的器皿。
  • 怀归:思念回家。

典故解析:

“百越”是指古代华夏民族南方的诸多部落,包含了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历史。“三城”可能指的是与诗人相关的三座重要城市,展现出诗人对地域的感知与归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索逑(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性情豪放,擅长山水田园诗,常在诗中抒发个人情感与自然风光的融合。他的诗风清新而又富有哲理,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仰。

创作背景:

《齐云堂》创作于诗人经历丰富的时期,可能是在一次出游或访友时所写,反映了诗人与友人欢聚的情景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不仅抒发了对美好自然景色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诗歌鉴赏:

《齐云堂》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的佳作,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与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深情。诗的开头“巍堂耸太清”将读者带入一个雄伟壮丽的空间,夕阳映照在堂前,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壮阔的感觉。而“飞鸟却在下,落霞相与平”则通过鸟的飞翔和落霞的平和,构建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展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

接着,诗人视野的扩展,“眼中穷百越,掌上瞰三城”,使得空间感愈加开阔,诗人似乎站在高处,俯瞰着辽阔的土地,涵盖了对故土的深厚情感。而最后两句“送客一樽酒,怀归无限情”则是情感的高潮,酒不仅是送别的象征,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又有细腻的人文情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巍堂耸太清:形容堂宇高耸入云,给人一种巍峨的感觉,体现了建筑的壮丽。
  2. 日暮倚前楹:夕阳西下,诗人倚靠在厅堂的柱子上,传达出一种闲适的状态。
  3. 飞鸟却在下:飞鸟在低空飞过,给人一种轻松、自由的感觉。
  4. 落霞相与平:落日余晖与天空平行,描绘出和谐的自然景象。
  5. 眼中穷百越:眼前景色辽阔,可以看尽南方百越的山川。
  6. 掌上瞰三城:手掌之上可俯瞰三座城市,展示了视野的广阔。
  7. 送客一樽酒:为朋友送行,举起一樽酒,表示对友人的祝福。
  8. 怀归无限情:心中充满对故乡的思念与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巍堂耸太清”将堂宇比作高耸的山峰,展现其雄伟。
  • 拟人:飞鸟在下,落霞相与平,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诗句之间有着很好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与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堂:象征着人们的理想与追求,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落霞:象征着美好、宁静的时光,传递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 飞鸟:象征着自由与轻松,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樽酒:象征友情与祝福,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巍堂耸太清”中的“巍堂”指的是什么? A. 高大雄伟的建筑
    B. 一种自然景观
    C. 一种情感表达

  2. 诗中提到的“三城”是指什么? A. 三个著名的山
    B. 三座重要的城市
    C. 三位诗人

  3. “怀归无限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友人的祝福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可以将《齐云堂》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王维的诗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和自然景色的结合,而索逑则通过更为宏大的视野展现人与自然的交融。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词流派解析》
  • 《古典诗词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