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西湖霁上人寄然社师》
时间: 2025-01-08 00:27: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下经房号白莲,社师高行出人天。
一斋巾拂晨钟次,数礼香灯夜像前。
瞑目几闲松下月,净头时动石盆泉。
西湖旧侣因吟寄,忆着深峰万万年。
白话文翻译:
在竹林下经过一间写着“白莲”的房子,社师的高尚品行超脱于世俗。
晨钟敲响时,我在斋房中轻拂头巾,向香灯前恭敬地行礼。
闭目静坐,月光照在松树下,清泉从石盆中流动,时不时发出声响。
我对西湖的老朋友吟唱寄情,想起那深邃的山峰已经存在了万年。
注释:
- 经房:经过的房子。
- 社师:古代对祭祀的老师或道士的称呼。
- 一斋:指道场或修行的地方。
- 巾拂:用头巾轻轻拂动,表示一种礼仪。
- 香灯:供奉佛祖或神明的香火灯。
- 瞑目:闭上眼睛,表示入静或冥想。
- 净头:清洗头部,指心灵的清净。
- 石盆泉:石制的水盆,泉水流动的地方。
典故解析:
- 西湖:指的是浙江杭州的西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诗人林逋与西湖有着深厚的情感。
- 白莲:象征清白与高洁,可能与佛教有关,表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 社师:在古代社会中,社师通常指道士或祭祀的领头人,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德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1028),字景熙,号称“山中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尤以他的山水诗和咏怀诗闻名。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林逋晚年时期,诗人借景抒怀,表达对隐居生活的感悟,同时寄托对西湖旧友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诗歌鉴赏:
《和西湖霁上人寄然社师》是一首富有禅意的诗作,通过描绘西湖的自然景色和社师的高尚品德,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旧友的思念。首联“竹下经房号白莲”,以清新的意象引入,展现了自然与人居的和谐。其次,诗人描述晨钟、香灯等宗教仪式,表现出对心灵净化的追求。后两联通过瞑目和静坐,描绘了松下月光与石泉流动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结尾部分提及与旧友的吟唱,表现了诗人与自然、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风光,更渗透着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下经房号白莲:在竹林下经过一间叫“白莲”的房子,暗示着清白高洁的理想生活。
- 社师高行出人天:社师的品德高尚,超越常人,体现了对道德修养的追求。
- 一斋巾拂晨钟次:晨钟响起时,诗人在斋房中进行礼仪,显示出对宗教的虔诚。
- 数礼香灯夜像前:夜晚在香灯前行礼,表达对佛教或神灵的敬仰。
- 瞑目几闲松下月:闭目静坐,感受松下的月光,体现出内心的宁静。
- 净头时动石盆泉:清水流动声,象征着心灵的洁净与宁静。
- 西湖旧侣因吟寄:提到与西湖的老朋友吟唱诗歌,表达思念之情。
- 忆着深峰万万年:回忆深邃的山峰,表明对自然和时间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白莲”比喻高洁的品德。
- 对仗:如“晨钟次”和“夜像前”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诗中多处使用自然元素(竹、月、泉)来传达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西湖的自然景色和社师的高尚品德,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寄托了对旧友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清高、坚韧。
- 白莲:象征纯洁、高尚的品德。
- 晨钟:代表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觉醒。
- 月:象征宁静与思考。
- 泉:象征生命与清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社师”指的是谁? A. 道士
B. 学者
C. 武将 -
“瞑目几闲松下月”中,松下月的意象表达了什么? A. 想念
B. 宁静
C. 忧伤 -
诗人对西湖的情感是: A. 失望
B. 思念
C. 冷漠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林逋与王维:两者皆以山水诗闻名,林逋更注重隐逸生活的哲思,而王维则融合了更多的宗教和哲学思想。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林逋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