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陈湜赠希社师》

时间: 2025-01-06 13:04:51

瘦靠阑干搭梵襟,绿荷阶面雨花深。

迢迢海寺浮杯兴,杳杳秋空放鹤心。

斋磬冷摇松吹杂,定灯孤坐竹风侵。

锵然更有金书偈,祇许龙神听静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瘦靠阑干搭梵襟,
绿荷阶面雨花深。
迢迢海寺浮杯兴,
杳杳秋空放鹤心。
斋磬冷摇松吹杂,
定灯孤坐竹风侵。
锵然更有金书偈,
祇许龙神听静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僧人在斋房的幽静环境中,静心品茶、吟咏的情景。诗人瘦弱地倚靠在栏杆上,轻拢着袈裟,雨中的绿荷在台阶上显得格外深邃。远处的海边寺庙中,漂浮着酒杯的兴致;在无边的秋空中,心随鹤飞翔。斋房的钟声冷冷地摇曳,松风夹杂着声响;独坐在灯下,竹风轻轻侵袭。此时,金书的偈语响起,只有龙神能听得到我的静谧吟唱。

注释:

字词注释:

  • 瘦:形容身体消瘦,表现出诗人的清瘦形象。
  • 阑干:栏杆,诗人依靠之处。
  • 梵襟:僧袍,指僧人的衣服,寓意清净。
  • 绿荷:指绿意盎然的荷花,象征生机和宁静。
  • 斋磬:寺庙中用来敲响的磬,产生的声响清冷。
  • 定灯:静止的灯光,营造了寂静的氛围。
  • 金书偈:指佛教经典中的偈语,象征智慧与启迪。

典故解析:
本诗提及的“龙神”可能指代佛教中的护法神,象征着对宗教的敬仰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字君复,号雪窓,晚号梅妻鹤子,宋代诗人,生于杭州,以隐逸生活和诗歌闻名。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林逋于佛教寺庙中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对宗教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心境的追求。

诗歌鉴赏:

林逋的《和陈湜赠希社师》是一首抒情而又富有禅意的诗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僧人的清净生活和内心的宁静。开头两句“瘦靠阑干搭梵襟,绿荷阶面雨花深”,描绘了一个瘦弱的僧人倚靠在栏杆上,袈裟轻拢,周围是雨中深沉的绿荷,给人一种清新、静谧的感觉。接下来的“迢迢海寺浮杯兴,杳杳秋空放鹤心”,则继续描绘远处海寺的宁静,心灵随着鹤的飞翔而自由。这种意象的结合,不仅描绘了一个遥远而美好的境界,更是诗人内心对自由的渴望。

后四句则转向了内心的自省与静默。“斋磬冷摇松吹杂,定灯孤坐竹风侵”,在寂静的夜晚,斋房中的钟声与松风交织,营造出一种孤独而深邃的氛围。最后“锵然更有金书偈,祇许龙神听静吟”,则显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诗人似乎在与天地对话,只有神灵能听到他的吟唱,这不仅是对宗教的敬畏,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表达。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宗教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瘦靠阑干搭梵襟:描绘诗人清瘦的身影,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状态。
  2. 绿荷阶面雨花深:通过绿荷的景象,营造出一幅宁静的雨中画面。
  3. 迢迢海寺浮杯兴:海寺远在天边,象征着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4. 杳杳秋空放鹤心:秋空辽阔,象征心灵的自由与超脱。
  5. 斋磬冷摇松吹杂:钟声与松风交织,表现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6. 定灯孤坐竹风侵:独坐灯下,感受竹风的侵袭,体现孤独感。
  7. 锵然更有金书偈:金书的偈语响起,象征佛教智慧。
  8. 祇许龙神听静吟:只有神灵能听到我的吟唱,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绿荷”象征宁静与生机。
  • 拟人:钟声与松风的交织,使自然更具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和意象相映成趣,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与内心的自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的敬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阑干:象征孤独和静谧,构成了诗人内心的依靠。
  • 绿荷:象征着生命和自然的美好。
  • 海寺:象征理想的精神追求和远方的渴望。
  • 鹤心:象征自由与超脱的心境。
  • 斋磬:象征宗教的仪式感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瘦靠阑干”的意思是?
    A. 疲惫不堪
    B. 依靠栏杆
    C. 倚靠大树
    答案:B

  2. “迢迢海寺”的意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A. 远方的美好
    B. 近处的宁静
    C. 海洋的波澜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金书偈”指的是什么?
    A. 书法作品
    B. 佛教经典
    C. 诗词创作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林逋与王维的作品均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而王维的诗更偏向于描绘山水,林逋则更加强调宗教与内心的修行,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林逋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诗经与古诗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