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沧洲白鸟飞,山影落晴晖。
映竹犬初吠,弄舡人合归。
水波随月动,林翠带烟微。
寺近疏钟起,萧然还掩扉。
白话文翻译:
在苍茫的沧洲上,白色的鸟儿在空中飞翔,山的影子映照在明媚的阳光中。竹影摇曳,犬吠声初起,划船的人们陆续归来。水波随着月光轻轻荡漾,树林的翠绿蒙着淡淡的烟雾。寺庙的钟声悠然响起,宁静的氛围让我不由自主地关上了门扉。
注释:
- 沧洲:指广阔的水边地区,常用来形容自然环境的辽阔。
- 白鸟:象征自由、纯洁。
- 映竹:竹子的影子映在水面上,展现出自然之美。
- 犬初吠:犬吠声初起,暗示生机与人们的归来。
- 弄舡:划船、游玩,体现人们的闲适生活。
- 林翠:指绿色的树林,显得生机勃勃。
- 疏钟:寺庙的钟声,代表了宗教的宁静和时光的流逝。
- 萧然:形容环境的宁静,给人一种清静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逋(967年-1028年),字景孟,号眠云,晚号梅溪老人,著名的宋代诗人、词人,因其喜爱梅花而被称为“梅隐”。他生活在南宋时期,擅长山水诗,作品清新脱俗,充满自然气息。
创作背景:诗作于林逋晚年,时值南宋社会动荡,诗人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因此他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借景抒情,表达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湖村晚兴》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与人们生活的诗。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湖村傍晚的景象。首联“沧洲白鸟飞,山影落晴晖”,以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将湖光山色与白鸟的自由飞翔结合在一起,营造出和谐自然的氛围。次联“映竹犬初吠,弄舡人合归”则通过竹影和犬吠声的描写,表现出人们在宁静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的情景,给人一种温暖的归属感。
后两联“水波随月动,林翠带烟微”则表现了夜晚将至,月光照耀下的水波轻轻荡漾,树林间弥漫着轻烟,渲染出一种朦胧的诗意。最后一联“寺近疏钟起,萧然还掩扉”,钟声的响起带来了宁静的思考,诗人选择关上门扉,象征着他在喧嚣世界中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孤独的思索。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动荡时代中对内心安宁的追求,表现了深刻的哲理与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沧洲白鸟飞:描述了辽阔的水边,一群白鸟在高空飞翔,象征着自由与灵动。
- 山影落晴晖:山的影子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展现了明媚的天气与自然的和谐。
- 映竹犬初吠:竹影在水中倒映,伴随着初起的犬吠声,生动描绘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交融。
- 弄舡人合归:划船的人们陆续归来,暗示着夕阳西下,生活的宁静与温馨。
- 水波随月动:水面随月光轻轻波动,渲染出宁静和美丽的夜晚。
- 林翠带烟微:树林的翠绿和淡淡的烟雾形成了朦胧的画面,增加了诗的意境。
- 寺近疏钟起:寺庙的钟声响起,给人带来一种宁静的气氛。
- 萧然还掩扉:诗人选择关上门扉,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类生活相结合,传达出深刻的哲理。
- 拟人:水波随月动,赋予了自然物以人的动作,增强了生动感。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形成对仗,增强了音韵美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诗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类生活的细腻观察,以及在纷扰世界中寻求内心平静的哲理思考,营造了一种和谐美好的生活意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鸟:象征自由、纯洁与无拘无束的生活。
- 山影:象征稳定和永恒,给予人们安全感。
- 竹:象征高洁和坚韧。
- 犬吠:代表人们的生活气息和生机。
- 月:象征宁静、思考与反省。
- 寺庙: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宗教的慰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沧洲白鸟飞”中的“白鸟”象征什么? A. 自由 B. 贫穷 C. 战争
-
诗中提到的“寺近疏钟起”中的“疏钟”指的是什么? A. 清脆的铃声 B. 远处的钟声 C. 寺庙的钟声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战争的反思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平静 C.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湖村晚兴》与王维的《鹿柴》均描绘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但王维更侧重于山水的静谧,而林逋则通过细腻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风格与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林逋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