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桥二首》
时间: 2025-01-06 11:36:37意思解释
中桥二首
作者: 岳珂 〔宋代〕
原文展示:
泽国何村不著桥,中桥跬步即云霄。青帘望市雷鸣腹,黄帽推船水没腰。六月彤云摇旱火,一潮清浪卷晴飚。平生未惯舟行陆,铁石心肠也合消。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水乡,哪一村庄没有桥呢?中桥是一步就能通向云霄。青色的帘子望着市场,雷鸣般的喧闹声响起,船上的黄帽子在水中没到腰身。六月的红云摇动着干旱的火焰,一潮清浪卷起晴朗的风。平生我并不习惯在水上行舟,铁石般的心肠也该化为无形。
注释:
- 泽国:指水乡,众多水域交汇的地方。
- 跬步:形容一步,表示极短的距离,强调桥的高大。
- 青帘:指商铺的帘子,通常是青色的,象征繁华的市集。
- 雷鸣腹:形容市场的喧闹声如雷鸣般震耳欲聋。
- 黄帽:船夫或水手的帽子,通常是黄色的,象征着劳作的人。
- 彤云:红色的云,形容炎热的天气。
- 旱火:指干旱引起的火焰,象征着高温和炎热。
典故解析: 本诗虽无明显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其描写的水乡生活和舟行的情景,反映了南宋时期水乡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观与民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那时水乡经济繁荣,水上交通便利,诗人通过对桥与水的描写,表达了对水乡生活的感受与思考。
诗歌鉴赏:
《中桥二首》以水乡的桥为中心,展现了诗人对水乡生活的深刻感受。首联通过“泽国何村不著桥”开篇,直接引入主题,表达了水乡村落桥梁遍布的特点,给人以生动的画面感。接着“中桥跬步即云霄”,则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桥的高耸。诗中对市集的描写,展现了繁华的生活景象,“青帘望市雷鸣腹”,将市场的喧闹与水乡的生活融为一体,渲染了热闹的气氛。
下半部分的描写转向自然环境,“六月彤云摇旱火”与“一潮清浪卷晴飚”,诗人通过对气候变化的描绘,暗示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最后,诗人自述“平生未惯舟行陆,铁石心肠也合消”,表现了他对舟行水上的不适与无奈,抒发了对水乡生活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水乡生活的热爱与无奈,既有对繁华生景的赞美,也有对自身境遇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泽国何村不著桥:每个村庄都有桥,强调桥在水乡生活中的重要性。
- 中桥跬步即云霄:形容桥的高耸,仿佛一步就能到达云端,展现了桥的壮观。
- 青帘望市雷鸣腹:描绘商市的热闹,青色帘子望向市场,喧闹声如雷,显现出繁华景象。
- 黄帽推船水没腰:船夫的黄帽在水中,只到腰,描绘出水面高涨的情形。
- 六月彤云摇旱火:六月的红云在摇动,象征着炎热的天气,暗示着自然的威力。
- 一潮清浪卷晴飚:清澈的潮水卷起了晴朗的风,生动表现了水乡的动态。
- 平生未惯舟行陆:表明诗人对水上生活的不习惯。
- 铁石心肠也合消:比喻诗人内心的坚硬与对水乡生活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夸张:如“跬步即云霄”,强调桥的高耸。
- 对仗:如“青帘望市”和“黄帽推船”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如“铁石心肠”形容内心坚硬,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水乡的桥、市场及自然环境,表达了诗人对水乡生活的热爱与矛盾心情,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桥:象征联系与沟通,体现水乡的特点。
- 青帘:象征繁华的市集与生活的热闹。
- 黄帽:象征水上劳作的人,体现生活的辛苦。
- 彤云:象征气候与自然环境,反映生活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何村不著桥”说明了什么?
- A. 村庄的特点
- B. 桥的数量
- C. 村庄的历史
- 正确答案:A
-
“六月彤云摇旱火”中“旱火”指的是什么?
- A. 干旱的天气
- B. 燃烧的火焰
- C. 自然现象
- 正确答案:A
-
诗人对舟行的态度是什么?
- A. 热爱
- B. 不习惯
- C. 喜欢
- 正确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岳珂的《中桥二首》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描绘了自然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但岳珂更注重水乡的动态与喧闹,而陶渊明则强调田园的宁静与淡泊。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岳珂诗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