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送芙初南归二解 其一》

时间: 2025-01-06 12:03:22

帘底斜阳红一线。

怕近黄昏,不放银钓卷。

烛影西堂看又短。

金尊只讶宵来浅。

赋罢离情魂欲断。

砧杵谁家,唤起征人怨。

冷到秋心秋不管。

芙蓉却在江南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 送芙初南归二解 其一
作者: 周之琦 〔清代〕

帘底斜阳红一线。
怕近黄昏,不放银钓卷。
烛影西堂看又短。
金尊只讶宵来浅。
赋罢离情魂欲断。
砧杵谁家,唤起征人怨。
冷到秋心秋不管。
芙蓉却在江南岸。

白话文翻译:

帘子底下,斜阳映出一线红光。
我害怕黄昏来临,不敢收起银色的钓竿。
烛光映照着西堂,时间又显得短暂。
金色的酒杯让我惊讶,夜晚如此短浅。
诗词写罢,离情缠绕,心灵几欲断绝。
不知是哪家在敲打砧杵,唤起征人的怨恨。
秋天的冷意侵袭,我的心事却无从诉说。
芙蓉花依旧在江南岸盛开。

注释:

  • 帘底:帘子下面。
  • 斜阳:斜射的阳光,指傍晚的阳光。
  • 银钓卷:银色的钓竿,象征着渔人生活的宁静和美好。
  • 烛影:烛光的影子,暗示夜晚的来临。
  • 金尊:金色的酒杯,象征饮酒的欢愉。
  • 赋罢:写完。
  • 砧杵:砧板和杵,指做饭时的声音。
  • 征人怨:游子的忧愁与思乡之情。
  • 芙蓉:芙蓉花,象征着美丽与柔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之琦,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描写离愁别绪,情感细腻且含蓄。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作者送别友人芙初之际,表现了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在黄昏时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蝶恋花 送芙初南归二解 其一》是一首充满了离愁别绪的词作。开篇用“帘底斜阳红一线”描绘了一个静谧而又略显忧伤的黄昏场景。斜阳的照射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暗示着离别的时刻即将来临。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烛光和酒杯的描写,展现了一种短暂的欢愉与无奈。诗人在写完离别的词句后,内心的痛苦与惆怅似乎达到了顶点,“魂欲断”一语道出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离别的深切感受。

此外,诗中“砧杵谁家”一联,将思乡情愫与离别之感交织在一起,既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友人的不舍。最后一句“芙蓉却在江南岸”以芙蓉花作为结尾,既是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也是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反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帘底斜阳红一线”——描绘了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2. “怕近黄昏,不放银钓卷”——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恐惧,象征着不愿意面对即将来临的离别。
  3. “烛影西堂看又短”——意指夜晚渐渐降临,烛光的短暂映衬了时间的无情。
  4. “金尊只讶宵来浅”——酒的浅薄象征了欢愉的短暂与无奈。
  5. “赋罢离情魂欲断”——写作完成后,心中离愁愈加加重,感情难以割舍。
  6. “砧杵谁家,唤起征人怨”——生活的琐事引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7. “冷到秋心秋不管”——季节的变化使人感到孤独与冷清。
  8. “芙蓉却在江南岸”——最终的意象,象征着美好与温暖,带有一丝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钓卷”与“金尊”,通过物象的描写来传达情感。
  • 拟人:如“魂欲断”,使情感更为生动。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黄昏、离别、美好记忆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融入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暗示离别的来临。
  • 烛影:代表夜晚的孤独感。
  • 金尊:象征短暂的欢愉与奢华。
  • 砧杵:生活的琐碎与思乡之情。
  • 芙蓉:象征美丽、柔情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帘底斜阳红一线”中的“斜阳”指的是? A. 早晨的阳光
    B. 黄昏的阳光
    C. 正午的阳光
    D. 午夜的阳光

  2. 作者在诗中表现了对友人的什么感情? A. 喜悦
    B. 忧伤
    C. 愤怒
    D. 无所谓

  3. “砧杵谁家”中“砧杵”指的是什么? A. 乐器
    B. 做饭的工具
    C. 农具
    D. 玩具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 周之琦的《蝶恋花》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离别的感伤,但李清照的词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刻画,而周之琦则在离别中融入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形成了独特的情感氛围。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周之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