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春日戏赠潘景升》
时间: 2025-01-08 03:26: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武林门外正春华,
十里空湖带浅沙。
夹岸楼台千佛地,
隔城箫鼓万人家。
青丝游骑乘朝日,
红粉回舟映晚霞。
莫讶刘郎归未得,
六桥芳树半桃花。
白话文翻译
在武林门外,春天的花朵正盛开,
十里长的湖面上,映着浅沙的美景。
两岸的楼台宛如千佛圣地,
隔着城池,箫声和鼓声传来万家欢歌。
骑在青丝马上的游子,迎着朝阳而行,
红妆女子的船只,映着晚霞归来。
不要惊讶于刘郎还未归来,
六桥旁的芳树,正是半开的桃花。
注释
- 武林门:杭州的一个著名地名,指代西湖旁的一个城门。
- 春华:春天的花朵,象征生机与美好。
- 空湖:指的是开阔的湖面,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夹岸:指两岸,形容湖的边缘。
- 箫鼓:传统乐器,代表音乐声。
- 青丝游骑:形容骑马的年轻人,青丝指代马匹黑色的鬃毛。
- 红粉: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 刘郎:指的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游子形象,可能暗指某个特定的人物。
- 六桥:指西湖的六座桥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应芳,明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融入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写。他生活在一个充满文人雅士的时代,受到当时文人文化氛围的影响,作品多具人文情怀与自然景观的结合。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日,正值西湖春光明媚之时,作者借景抒情,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西湖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胜,承载了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意象。
诗歌鉴赏
《西湖春日戏赠潘景升》是一首描绘春天西湖美景的诗作,诗中生动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与活力。开篇的“武林门外正春华”,不仅点明了地点,也为整首诗奠定了春天的基调。接下来的描写“十里空湖带浅沙”,展现了西湖的广阔与宁静,形成了一幅春日湖面的美丽画卷。
诗中的“夹岸楼台千佛地”,则通过对岸边楼台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氛围,暗示着文化与佛教的交融。而“隔城箫鼓万人家”则展示了人们的生活气息,音乐声似乎从远处传来,增添了春日的生动感。
在后半部分,诗人用“青丝游骑乘朝日”和“红粉回舟映晚霞”进一步描绘了春日的悠然自得,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与女子的优雅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春日和谐的画面。最后两句“莫讶刘郎归未得,六桥芳树半桃花”,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与期待,同时也暗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充满了哲理意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情感,展现了西湖春日的美丽与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武林门外正春华:描绘春天来临,花开正盛的景象。
- 十里空湖带浅沙:形容湖面宽广,沙滩细腻,意境开阔。
- 夹岸楼台千佛地:两岸楼台如千佛庙宇,体现了文化底蕴。
- 隔城箫鼓万人家:音乐声从城中传出,展现人间热闹。
- 青丝游骑乘朝日:骑马的年轻人迎着朝阳,象征朝气。
- 红粉回舟映晚霞:女子乘舟归来,映照着晚霞,美丽动人。
- 莫讶刘郎归未得:劝慰朋友不必惊讶于游子未归。
- 六桥芳树半桃花:描绘春日桥边桃花盛开的景象,充满生机。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千佛地”比喻楼台,寓意庄严与宁静。
- 对仗:如“青丝游骑”与“红粉回舟”,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如“映晚霞”传递出温柔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西湖的春日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生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自然与人情的和谐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华:象征生机与希望。
- 空湖:代表宁静与广阔。
- 楼台:象征文化积淀与人文气息。
- 箫鼓:代表生活的乐趣与热闹。
- 青丝:象征年轻与活力。
- 红粉:象征美好与柔情。
- 桃花:象征爱情与春天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武林门外”指的是哪个地方? A. 西湖
B. 武林
C. 杭州 -
诗中提到的“青丝游骑”形容了什么? A. 年轻人骑马
B. 老年人乘船
C. 小孩玩耍 -
“六桥芳树半桃花”中的“桃花”象征什么? A. 秋天
B. 春天的美好
C. 冬天的寒冷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柳应芳的《西湖春日戏赠潘景升》与杜甫的《春望》均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人生感悟,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美与人文景观的结合,后者则深刻反映了时局与个人情感的纠葛。
通过以上解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