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晚思》

时间: 2025-01-06 16:31:39

日落湖水黑,众山生远尘。

船回载酒客,楼倚独吟人。

老态多思旧,时情只贵新。

篱边古梅树,开谢几年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日落湖水黑,众山生远尘。
船回载酒客,楼倚独吟人。
老态多思旧,时情只贵新。
篱边古梅树,开谢几年春。

白话文翻译:

夕阳西下,湖水变得黯淡无光,远处的山峦上升起一层薄薄的尘雾。小船回航,载着饮酒作乐的客人,而楼阁旁则倚靠着一个独自吟唱的人。年岁渐长,思绪中多了对过去的追忆,而如今的情感却只珍重新的事物。在篱笆边的古梅树上,经历了几度春秋的开谢。

注释:

  • 日落:太阳下山。
  • 湖水黑:湖面在夕阳下变得黯淡。
  • 众山:指远处的山峰。
  • 生远尘:山中升起的尘雾,象征着距离和模糊。
  • 船回载酒客:小船归来,载着喝酒的客人。
  • 楼倚独吟人:楼阁旁边有一个人独自吟诵。
  • 老态:年纪增大,容貌衰老。
  • 思旧:对往昔的思念。
  • 时情只贵新:当下的情感只重视新的事物。
  • 古梅树:指岁月久远的梅树。
  • 开谢几年春:经历了几年的春天,梅花的开与谢。

典故解析:

  • 梅树: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高洁,古人常以梅花抒怀。
  • 吟人:古代文人常在自然中吟诵,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臻,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和富有情感著称。元代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往往通过诗歌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寄托。

创作背景:

《西湖晚思》创作于元代,正值诗人游历西湖之际,湖光山色引发了他对人生、时间和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西湖晚思》通过对湖水、山峦、船客、吟人、梅树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日落时分的思考与感伤。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夕阳西下的宁静湖面与远山,营造出一种恬淡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湖水的黑暗与远山的尘雾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不可逆转。

接下来的两句,通过船客的归来与独吟者的存在,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船上的酒客象征着世俗的快乐,而独吟者则代表了一种内心的孤独与思索,反映了不同人生选择的对照。

后两句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情感,提到“老态多思旧”,使人意识到随着岁月的增长,过去的回忆愈加清晰,而当下的情感却趋向于追求新鲜。古梅树的意象则象征着时间的轮回与生命的无常,经历开谢的梅树让人感慨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整首诗透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思考融入其中,展现了深邃的哲理与清新的艺术风格,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日落湖水黑:夕阳落下,湖面愈加黯淡,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2. 众山生远尘:远处的山中升起尘雾,象征着生活的纷扰与模糊。
    3. 船回载酒客:小船载着欢乐的客人,体现生活的热闹与喧嚣。
    4. 楼倚独吟人:楼旁的吟者反映内心的孤独与沉思。
    5. 老态多思旧:年纪渐长,多了对过去的回忆。
    6. 时情只贵新:如今的情感只重视新的事物,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7. 篱边古梅树:古梅树象征着岁月和生命的轮回。
    8. 开谢几年春:经历了几年的春秋,暗示着生命的变化和无常。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日落湖水黑”与“众山生远尘”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湖水、山、船、楼、梅树等意象交织,构成了诗的画面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新事物的珍视,折射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湖水:象征着时间与生命的流动。
  • 远山:隐喻人生的复杂与遥远的理想。
  • 酒客:代表世俗生活的欢乐与浮躁。
  • 吟人:象征着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 梅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船回载酒客”中的“酒客”指的是: A. 诗人
    B. 饮酒的客人
    C. 渔夫
    D. 旅人

  2. “老态多思旧”中的“思旧”意指: A. 思念现在
    B. 怀念过去
    C. 期待未来
    D. 忘记旧事

  3. 诗中“篱边古梅树”象征的是: A. 新生活
    B. 生命的短暂
    C. 过去的美好
    D. 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憶舍弟》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是对日常生活与内心情感的深思,但李白的作品更注重思乡之情,而马臻的《西湖晚思》则侧重于对时间流逝与人生感悟的反思。

参考资料:

  1. 《元代诗词研究》
  2. 《古诗文鉴赏辞典》
  3.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