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

时间: 2025-01-06 16:09:37

西湖历历旧嬉游,佳处欣逢辄少留。

却恨草堂元不识,故教俗眼为君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湖历历旧嬉游,
佳处欣逢辄少留。
却恨草堂元不识,
故教俗眼为君羞。

白话文翻译:

在西湖的美景中,昔日的游玩记忆历历在目,
每当遇到美丽的景致,我总是难以驻足停留。
但我却怨恨草堂本来不识这些美好,
因此让世俗的眼光为你感到羞愧。

注释:

  • 历历:清晰可见的样子。
  • 嬉游:嬉戏游玩。
  • 佳处:美好的地方。
  • :每次、总是。
  • 草堂:指作者的住所,象征其隐居生活。
  • 俗眼:世俗的眼光、观点。
  • :感到羞愧。

典故解析:

  •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
  • 草堂:在古代文人中常常用以指代隐居生活的地方,象征简朴与清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说友,宋代诗人,出生于书香门第,才华出众,擅长山水诗,作品多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结合为主,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作者游览西湖时,表达了对美景的留恋与对隐居生活的反思,反映出当时文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西湖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往昔游玩的回忆,诗中充满了深情与遗憾。开头两句“西湖历历旧嬉游,佳处欣逢辄少留”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致,以及诗人对往日游玩的怀念,表现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留恋。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却掺杂了对现实的无奈与惋惜,反映出他对世俗眼光的不满与反思。诗人认为草堂虽然简朴,却不能识别世间的美好,最终导致了对美的无知和对自身的羞愧。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更具层次感,深刻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诗中的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使得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人生价值与理想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湖历历旧嬉游:诗人提到自己在西湖的嬉游经历,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2. 佳处欣逢辄少留:每当遇到优美的地方,诗人都难以久留,表现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3. 却恨草堂元不识:诗人对自己隐居生活的草堂感到不满,认为它无法感知世间的美好。
  4. 故教俗眼为君羞:因此让世俗的眼光为自己感到羞愧,表现出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与批判。

修辞手法:

  • 对比:草堂的隐居与西湖的美景形成对比,突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 象征:草堂象征着清贫与隐逸,而西湖则象征着美好与向往。
  • 反语:诗人通过“俗眼”一词,反映出对世俗观念的不屑。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隐居生活的反思,揭示出一种对世俗眼光的抵触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传达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湖: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诗意,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记忆。
  • 草堂:象征隐逸生活的清贫与孤独,反映出诗人对世俗的无奈。
  • 嬉游:表现出对自由与快乐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提到的“西湖”主要象征什么?

    • A. 自然的美丽
    • B. 个人的孤独
    • C. 社会的喧嚣
  2. 在诗中,诗人对草堂的态度是:

    • A. 称赞
    • B. 反感
    • C. 无所谓
  3. “俗眼”的含义是指:

    • A. 精明的眼光
    • B. 世俗的眼光
    • C. 清新的眼光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杜甫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杜甫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样描绘了西湖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绘了江河湖泊的美丽,与袁说友的诗歌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但强调了人生的无常与美好的短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