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色天心定,波光鼎足分。
一湖如白昼,谁信是黄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的夜景。月光在湖面上静静映照,波光荡漾,犹如鼎足般分开。湖水清澈,仿佛白昼般明亮,谁能相信这其实是黄昏时分的景象呢?
注释:
- 月色:月光的色彩,指明亮的夜晚。
- 天心:指天空的中心,形容月亮高悬。
- 波光:水面上闪烁的光亮。
- 鼎足:比喻稳固的样子,形容水波如鼎的三足。
- 一湖:指整个湖面。
- 白昼:白天的明亮,形容湖面如同白天一样清晰明亮。
- 黄昏:傍晚时分的光景。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月色”和“波光”都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代表着宁静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葵(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闻名。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致,尤其擅长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
《三潭印月》是《西湖十咏》之一,表现了西湖夜晚的宁静与美丽,是苏葵在游历西湖时所作,旨在表达他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西湖夜晚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慨。首句“月色天心定”,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的环境,月光洒在湖面上,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接下来的“波光鼎足分”,则通过生动的比喻,使波光与鼎足的形象相结合,突显出湖面波光粼粼的美丽。第三句“一湖如白昼”,让人感受到湖水的明亮与清澈,打破了黄昏的沉静,给人一种白天的活力。最后一句“谁信是黄昏”,以质疑的语气,增添了诗的神秘感,仿佛在问:如此美丽的景象,怎能是黄昏呢?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西湖的自然之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色天心定:描绘了月光高悬的宁静夜空。
- 波光鼎足分:比喻湖面波光闪烁,像鼎的三足一样分开。
- 一湖如白昼:形容湖面明亮如白昼,光线充足。
- 谁信是黄昏:质疑如此美景,竟是黄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波光鼎足分”,将波光与鼎足相提并论,生动形象。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赞美西湖的夜景,展现自然的和谐美丽,同时反映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色:象征宁静、清幽。
- 波光:象征变化与流动。
- 湖水:象征生命的明亮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 A. 黄山
B. 西湖
C. 泰山
D. 敦煌 -
“月色天心定”中的“天心”指的是什么? A. 天空的中心
B. 天气的变化
C. 天地的交界
D. 天上的星星 -
诗中“谁信是黄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失望
B. 疑惑
C. 悲伤
D. 欢喜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苏葵的《三潭印月》更加侧重于自然的描绘,而李白则更注重情感的抒发。两者都通过月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精华》
- 《明代诗人研究》
- 《西湖十咏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