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思佳客
作者: 汪东 〔清代〕
花下频来不自嫌。
西风埽尽叶纤纤。
临春无复高楼在,
暮雨偏从别馆淹。
魂梦断,泪痕添。
化为明月傍雕檐。
清光又被寻常隔,
亚字阑干丁字帘。
白话文翻译:
在花下我频频前来,却并不觉得厌倦。
西风吹走了纤细的叶子。
临春的时节,高楼已不复存在,
黄昏时分的细雨,偏偏淹没了别馆。
魂梦已断,泪痕更添。
我的思念化作明月,悄然依偎在雕刻的檐下。
清冷的光辉又被寻常的事物所阻隔,
只剩下那亚字形的阑干和丁字形的帘子。
注释:
- 频来: 经常来。
- 不自嫌: 不觉得厌倦。
- 西风: 指秋风,象征着凋零。
- 埽尽: 刷去,扫尽。
- 临春: 春天即将到来之时。
- 高楼: 比喻曾经的繁华。
- 别馆: 指离开了的住所或者曾经的相聚地。
- 魂梦断: 灵魂与梦境的断裂,象征离别的痛苦。
- 明月: 代表思念与孤独。
- 清光: 清亮的月光。
- 阑干: 阳台的栏杆,常用来寄托情感。
典故解析:
诗中涉及的“明月”常用来象征思念和孤独。古代诗人常借助月亮表达对远方亲友的思念,表达情感的孤独与渴望。此外,“西风”与“高楼”也常见于古诗词中,用以映衬时光流逝与往日繁华的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生活在明清交替的时代,受当时社会变革影响,常以抒情诗著称,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反映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思佳客》是一首蕴含深情的古诗,汪东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无奈。诗中“花下频来不自嫌”开篇便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仿佛在追寻那逝去的青春。而“西风埽尽叶纤纤”则暗示时间的流逝,伴随着秋风,曾经繁盛的景象已然不再,令人心生惆怅。
“临春无复高楼在”一句,透过对环境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高楼的消失,不仅是物质上的,也象征着精神上的空虚。接下来的“暮雨偏从别馆淹”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绪,雨水淹没了别馆,仿佛连同诗人的思念与回忆也被冲刷掉。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魂梦断,泪痕添”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情感愈发浓烈。而“化为明月傍雕檐”则是将思念具象化,明月作为思念的寄托,静静地守护着诗人内心的情感。最后的“清光又被寻常隔”,让人感受到一份无奈与隔绝,清冷的月光被日常生活所遮挡,仿佛那段美好的回忆已经难以再触及。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融,展示了诗人对美好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叹息,情感深邃而细腻,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花下频来不自嫌: 在花下频繁来往依旧不觉得厌倦,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依恋。
- 西风埽尽叶纤纤: 秋风吹走了细小的叶子,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衰落。
- 临春无复高楼在: 春天来临时,高楼已不复存在,隐喻曾经的繁华已成往事。
- 暮雨偏从别馆淹: 黄昏时分的雨水淹没了别馆,传达出离别的伤感。
- 魂梦断,泪痕添: 梦与魂魄的断裂,眼泪的痕迹愈加明显,抒发对离别的痛苦。
- 化为明月傍雕檐: 思念化作明月,静静陪伴在雕刻的屋檐旁,寄托了情感的孤独。
- 清光又被寻常隔: 明亮的月光被日常琐事所阻隔,暗示思念的无法触及。
- 亚字阑干丁字帘: 描绘出阳台栏杆与帘子的形状,勾勒出一种淡淡的生活气息。
修辞手法:
- 比喻: 声明思念的明月比喻。
- 拟人: 将思念具象化,与明月相伴。
- 对仗: 句式的对称,例如“花下频来”与“清光又被”。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念与离别展开,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孤独和无奈。情感细腻而真挚,令人动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 象征美好与青春。
- 西风: 代表时间的流逝与凋零。
- 高楼: 象征繁华与希望。
- 明月: 代表思念与孤独。
- 雨: 传达离别的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汪东生活在哪个朝代? A. 唐代
B. 宋代
C. 清代
D. 明代 -
诗中“魂梦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失落
C. 希望
D. 愤怒 -
“西风埽尽叶纤纤”中的“西风”象征着什么?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通过明月表达思念,但更偏向于对故乡的思念;而汪东的《思佳客》则更多地表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清代文学史》
- 《古诗词名篇解析》
以上是对《思佳客》的全面分析与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情感与意境。